Page 70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70

论操作化: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启示


              面上为了消除日常语言的模糊性来进行操作化,其实最终利用了日常
              语言的模糊性来跨越符号和意义之间的鸿沟。这种做法在技术层面有
              时是可行的,但是在方法论层面显然存在漏洞。这种漏洞的存在,为人
              们对于“操作化”的不同看法提供了重要理由,因为在不少研究者看来,
              社会学的任务恰恰在于揭示人类文化观念中某些“自明”预设和定义的
              不可靠( 犅犪犲狉狋犪狀犱犛犻犾狏犪 , 2010 : 298 )。
                  在目前的社会学教学与研究实践中存在着不少有关“操作化”概
              念的困难。风笑天( 2005 : 27 )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写道:“在 日常
              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爱’这个概念。尽管没有十分明确、十分严格
              的定义,但人们照样 理解 它的含 义,照样用 它进行各 种 交流。然 而,
              如果要在社会学 研 究 中 探 讨 有 关 ‘爱’的 问 题 时,研 究 者 则 必 须 对
              ‘爱’的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这种 说法道出 了许多研 究者 对于 操
              作化的常规理解,然而其所 蕴含 的方 法论 张力 和知 识生 长 点 却未 得
              到人们的重视。如果人们在使用“爱”这种概念时并不需要一些精准
              的定义和测量,那么社会学 研究 者对 此概 念进 行明 确定 义 的 目的 是
              什么呢?如果我们首先将“操作化”界定为社会科学科学化的一种手
              段,随后在思考“什么是社会科学的科学化”时又反过来用“能否操作
              化”作为衡量标准,那 么 这种 做法 就陷入 了 循环论证。进一 步说,如
              果当人们围绕着“爱”、“平等”、“幸福感”这种概念进行沟通交流时并
              不需要一个精准的可测 定义,那 么为 何社会学 家要花费 很多 时间 来
              探求对它们的精确的操 作化 方法 呢?这涉及社 会研究 的意 义问 题,
              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
                  在目前的社会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年龄”、“教育程度”等“硬”概念
              的操作化争议不多,但在“社会距离”、“社会资本”、“幸福感”等概念上
              却存在着不少争论,许多研究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探讨对于此
              类概念的精确操作化(卢国显, 2005 ;张文宏, 2007 ;邢占军, 2002 ;蒲德
              祥, 2009 );而“中国家族制度”、“中国农民生活”等概念往往只由定性研
              究者处理,在一些定量研究者看来,此类概念过于宏大,对它们进行经
              验的操作化以及进一步展开科学研究为时尚早(谢宇, 2006 ;彭玉生,
             2011 )。总的来讲,目前定量与定性研究者在“硬”概念上没有争论,他
              们的分歧只存在于对后两类概念的讨论中。
                  这些分歧进一步体现为社会学家们所持的几种不同看法(张小天,

                                                                     · 6 3 ·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