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40
马克斯·韦伯:基于社会动力学的思考
分析(或文化张力和价值取向)视角———一种不同于以往决定论的社会
动力学视角———看待社会变迁问题。对于韦伯而言,方法和知识论同
所探讨的问题密切相关。前者得不到解决,后者也难以获得合理的解
释。反之亦然,一旦后者获得满意的解答,不仅现代理性化资本主义成
长的缘由能够得到很好的说明,而且他所创新的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
方法也随之得以形成和证明。两者相互印证,彼此支持。那么,韦伯是
如何思考和说明的呢?
众所周知,在韦伯 之前,关 于现 代资本 主 义如 何 产 生 的 问 题,一
些伟大的思想家或学者 已经给 出了 某种 深 刻的答 案,其 中 最著 名的
当属马克思的阐述。作为一种从西欧历史发展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
基本原理,它的 确 能 够 很 好 地 解 释 近 代 以 来 西 欧 的 社 会 变 迁 现 象。
不过,当人们把视线转向非西方的时候,便很快会发现仅仅以此说明
这些地区文明 的 情 况,在 解 释 上 还 略 显 不 足(马 克 思 自 己 也 这 么 认
为)。譬如,像韦伯所言的 古代 东方 中国、印 度 等诸文明 中早 就存 在
“资本主义”, 4 然而,这些因素并未在任何 一 地 促成 其自 主 向 现代 理
性化的资本主义类型转变———韦伯认为这恰恰是西方文明所独具的
特色。再比如,在近代以前,像中国和印度这样有着发达手工业经济
和生产力的文明古国,直到 1800 年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份额仍分别
占到 33.3% 与 19.7% (这远比西欧中世纪末期手工业经济发达),而
同期整个欧洲 在 这 方 面的占 比只 有 28.1% (肯尼 迪, 1989 : 186 )(尽
管后者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之上并且很快会超越前者),但是,这
种差不多在前现代更发达一些的经济和生产力并没有导致这两个国
家像西欧那 样 自 主 实 现 向 现 代 性 转 型。东 西 方 中 古 时 期 在 生 产 力
(经济和技术)方面差不多(东方实际上更强一 些),但 其 发 展结 果却
大不相同,其中必有超出已有理论解释范围的其他重要隐情。此外,
在非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冲突和矛盾,尤其是阶级
斗争,尽管它们对社会变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终未导致现代性革
命和社会剧变的产生,其无一例外地陷入“历史循环”。再有,即使是
西方,拉丁或天主教地区与 日耳 曼或 新教地 区 在这 一问 题 上 也存 在
4. 韦伯把资本主义分成若干类型,并认为,资本主义在前现代文明社会的商业活动中广泛存
在,如政治资本主义和传统商业资本主义等等(韦伯, 2004犪 : 31 ;斯威德伯格, 2007 :第二章、 犞犐 )。
· 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