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37

社会· 2013 · 5

               犃狀犱犿狅狉犲犻犿 狆 狅狉狋犪狀狋犾 狔 , 犺犲犺犪犱犪犾狉犲犪犱 狔 犳狌犾犾 狔 犮狅狏犲狉犲犱狋犺犲 狆 狅犻狀狋狊犻狀狋犺犻狊犳犻犲犾犱狑犻狋犺
               犺犻狊狏犻狊犻狅狀 , 犻犱犲犪犪狀犱 狉犲狊犲犪狉犮犺.犜狅 犠犲犫犲狉 , 犻狀狋犲狉犲狊狋狊犻狀 狉犲犪犾犻狋 狔 ( 犲犮狅狀狅犿犻犮
               犻狀狋犲狉犲狊狋狊犻狀狆 犪狉狋犻犮狌犾犪狉 ) 犱犻狉犲犮狋犾 狔犵 狅狏犲狉狀狆 犲狅 狆 犾犲 ’ 狊犮狅狀犱狌犮狋狋犺犪狋犻狊狉犲 犵 犪狉犱犲犱犪狊犪
               犫犪狊犻犮犳犪犮狋狅狉狅犳狊狅犮犻犪犾犮犺犪狀 犵 犲 ; 狔 犲狋犻狀狋犺犲犿犲犪狀狑犺犻犾犲犺犲狊狋狉犲狊狊犲犱狋犺犪狋狋犺犲 “ 狑狅狉犾犱
               犻犿犪 犵 犲狊 ”( 犠犲犾狋犫犻犾犱犲狊 ) 犮狉犲犪狋犲犱犫 狔 “ 犻犱犲犪狊 ” 狑狅狌犾犱犺犪狏犲犪犱犻狉犲犮狋犻狏犲犲犳犳犲犮狋狅狀犺狌犿犪狀
               犪犮狋犻狅狀.犘狉犲犮犻狊犲犾 狔犪犮犮狅狉犱犻狀 犵 狋狅狋犺犻狊狑犪 狔狅犳狋犺犻狀犽犻狀 犵 犻狀狉犲狊犲犪狉犮犺 , 犠犲犫犲狉犳狅犮狌狊犲犱
               狅狀犪狀犪犾 狔 狕犻狀 犵犪狀犱犲狓 狆 犾犪犻狀犻狀 犵狋犺犲犵 狉犲犪狋犻犿 狆 狅狉狋犪狀犮犲狅犳狋犺犲犳狅犾犾狅狑犻狀 犵犳犪犮狋狅狉狊犻狀
               狊狅犮犻犪犾犮犺犪狀 犵 犲 : 狏犪犾狌犲狅狉犻犲狀狋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犻狋狊狉犲犾犲狏犪狀狋犲犮狅狀狅犿犻犮犿犲狀狋犪犾犻狋 狔 , 狋犺犲犫犪狊犻犮
               狋犲狀狊犻狅狀犫犲狋狑犲犲狀狋狉犪狀狊犮犲狀犱犲狀狋犪犾狏犻狊犻狅狀犪狀犱犿狌狀犱犪狀犲狅狉犱犲狉狊 , 犪狀犱狋犺犲犮犪 狆 犪犮犻狋 狔 狅犳
               狀犲狑狋 狔狆 犲狅犳犻狀狋犲犾犾犲犮狋狌犪犾犲犾犻狋犲狊犳狅狉狉犲犳犾犲狓犻狏犻狋 狔 犪狀犱犮狉犻狋犻犮犻狊犿.
               犓犲 狔 狑狅狉犱狊 : 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狋犲狀狊犻狅狀 , 犿犲狀狋犪犾犻狋 狔 , 狊狅犮犻犪犾犱 狔 狀犪犿犻犮狊 , 狏犪犾狌犲犪狀犪犾 狔 狊犻狊




                 韦伯关于社会向现代性演化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尽管他认为在历史发展中不存在单一的自变量,“反对”把某一因素挑
              选出来作为一般而言的现代生活的“终极”原因(韦伯, 2007犪 : 68 ;斯威
              德伯格, 2007 : 76 ),但是如果我们通盘审视,便会发现他的分析和解释
              还是明显有所侧重的。下述韦伯在《世界诸宗教的社会心理学》中的一
              段名言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不是理念,而是物质和精神的利益直接支配着人的行为。
                  然而,由 “理 念 ”创 造 出 的 “世 界 形 象 ”( 犠犲犾狋犫犻犾犱犲狊 , 狑狅狉犾犱
                 犻犿犪 犵 犲狊 ) 1 常常像扳道工那样,决定了行为沿着哪条轨道被利
                  益推动向前。( 犠犲犫犲狉 , 1946 : 280 )
                  不难看出,韦伯非常重视现实生活中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驱动
              的作用,这被视为社会变动的基本因素。除此之外,他在其主要著作中
              还谈及政治、法律、文化(尤其是作为文化集中体现宗教)与社会变迁的
              关系,这说明他对社会动力学有着较为完整的思考。然而尽管如此,由
              于方法论和知识论的缘故,他在社会动力学方面更多地致力于文化张
              力和价值取向之作用的分析。也就是说,关于社会变迁的动因,他比前

             1. 德语 犠犲犾狋犫犻犾犱犲狊一词,英文译为 狑狅狉犾犱犻犿犪 犵 犲狊 (世界形象)或 狑狅狉犾犱狆 犻犮狋狌狉犲 (世界图像),但德
              语该词本身还有“世界观”的含义,这含义似乎更贴切一些,由于引文引自英文,故保留原英文
              的译法。


              · 3 0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