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207

社会· 2013 · 5

              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效应在扩招后则变得不显著。
                  以上结果表明,从教育的社会经济意义上而言,随着我国市场化进
              程的日益加快,教育回报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获得模型与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相一致
              ( 犚狅狊狊犪狀犱犠犻犾犾犻 犵 犲狀 , 1997 ; 犉狉犲 狔 犪狀犱犛狋狌狋狕犲狉 , 1999 ; 犜狊狅狌犪狀犱犔犻狌 , 2001 )。
              当引入不同的条件变量进行分析时,本研究发现,与一些西方国家类
              似,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也出现了“教育回报失灵”现象,即教育程度
              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收入水平这一途径来实现,教育回报无法
              促进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提高。对此,西方幸福理论的解释主要立足于
              微观个体层面,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本身对自我的期望就
              比较高,这导致了他们在工作与生活时常处于紧张、压力、焦虑的状态
              ( 犆犾犪狉犽犪狀犱犗狊狑犪犾犱 , 1994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具有较
              强的优越感,一旦遇到突发状况,例如暂时性失业,他们的相对剥夺感
              也会比其他人更强烈,直接降低了其对幸福的感知程度( 犠犻犾狊狅狀 , 1967 ;
             犔犪 狔 犪狉犱 , 2006 )。然而,在笔者看来,幸福感不仅是个体评价自己生活质
              量的指标,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社会满足民众需求的程度,勾勒出实现民
              众幸福的最佳社会模型( 犞犲犲狀犺狅狏犲狀 , 1992 )。 13 也就是说,居民幸福感
              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秩序作用于个体层面的结果产物。不同的社会形
              态和客观条件将导致教育回报的差异性,这对身处其中的居民幸福会
              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从社会结构与微观个体之间的关系
              来解释城市居民幸福感中的“教育回报失灵”现象似乎更为恰当。
                  在教育回报方面,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劳动者的工资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的高低。劳动者可通过教育、培训
              或积累经验等途径实现的人力资本增值,有利于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
              场中获得的经济回报。然而,这种观点却遭到“新结构主义”的批评,即
              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忽视了结构存在的价值,现实中的市场并不具有纯
              粹的竞 争 性、统 一 性 和 完 全 性,而 是 受 到 非 经 济 因 素 的 联 合 制 约
              ( 犛犿犻狋犺 , 1990 )。在此,市场力量被弱化、分割成多种特征各异的部门。
              各部门的资源配置方式会因市场、社会和制度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一

             13. 参 见: 犞犲犲狀犺狅狏犲狀 , 犚狌狌狋 ( 1992 ) . “ 犎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犻狀 犖犪狋犻狅狀狊. ” 犠狅狉犾犱 犇犪狋犪犫犪狊犲狅犳犎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 ,
             犇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犪犾犉犻狀犱犻狀 犵 狊犻狀犖犪狋犻狅狀狊.犺狋狋 狆 :// 狑狑狑.狑狅狉犾犱犱犪狋犪犫犪狊犲狅犳犺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犲狌狉.狀犾 / .

              · 2 0 0 ·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