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181
社会· 2013 · 5
(二)分班的随机过程
勒格维和蒂皮特( 犔犲 犵 犲狑犻犲犪狀犱犇犻 狆 狉犲狋犲 , 2012 )在分析德国的情况
时提到,德国学生选择学校并不是随机过程,而是与家庭背景相关。为
避免因分班的非随机性而质疑分析班级群体影响的合理性,首先需要
检验学校内部分班过程是否随机。他们指出,德国第一阶段的教育中,
学校内部的分班过程在划片范围内是随机的,而数据模拟的结果也显
示,各学校内部的实际分班过程符合随机原则。
对比中国的现状,学生选择学校的过程同样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方长春、风笑天( 2008 )两位学者指出,在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的政策影响
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家庭阶层地位对于教育机会获得
不平等的影响减小了,从整体而言,受教育机会趋于平等。但是,家庭
背景好的人往往能够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其子女往往更有可能获得更
好的教育机会。在中国,由于划片和择校机制,好学校所在区域的房价
往往比较高,因此,能够进入好学校的学生通常是城市户籍或家庭背景
比较好的。而相对较差的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则主要招收被身份制
度阻挡在公立体制之外的农村户籍或外来城市户籍、低收入阶层的子
女。家庭背景对于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但是,随机分班的原则应当是适用于中国的情况的。国家明确规
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设置和区分重点班、平行班,不管是分配学生
还是教师都应该遵循随机原则以达到公平效果。但因为本文的数据中
没有关于家庭社会地位的较好测量(如 犛犈犐 ),因此无法仿照勒格维和蒂
皮特的研究进行随机分班的有说服力的检验。而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
们了解到,只有 1 所公立学校(学校 犃 )根据入学成绩分了快慢班,这种根
据学生成绩分班的方法属于自选择过程,与家庭背景无直接关系;另外
一所民办学校(学校 犈 )确实存在家长利用家庭经济优势让子女就读重点
班的情况,除此之外,其他绝大部分学校遵循了随机分班原则。
结合现有制度规定和实际调研情况,我们可以认为,分学校的过程
不是随机的,而学校内部分班的过程是随机的。因此,选用班级群体而
不是学校群体作为同伴群体的界定可以减少由于自选择问题引起的对
数据结果的质疑。
(三)数据分析结果
我们首先以数学成绩为因变量做多层次模型的零模型检验,结果
· 1 7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