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49
社会· 2013 · 3
第三波增长期,政府投资拉动以及国有企业的重新兴起成为经济增长
的强劲动力,其中地方政府的土地经营开发和城市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有控股企业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大为增强。今天,无论赞成还是反
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很少有学者会否认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
主导性地位,这也是“地方竞争理论”成为主流解释的重要原因。但问题
在于,即使我们承认这种“中国模式”的政府特色,也并不能令人满意地
解答十几年前魏茨曼和许成钢提出的“悖论”。只有回到对企业的占有、
经营和治理的机制分析中,才有可能对颇具中国特色的产权安排和经营
机制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最早带动中国经济高速
增长的乡镇企业的认识,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乡镇企业的“外围”解释
从多个方面来看,乡镇企业都带有明显的经济上的“不合理”性。
首先,乡镇企业不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乡镇企业大多坐落于村庄、集
镇等比较典型的农村地区,一般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够便捷,企业对
于市场和产品信息的需求很难便利地得到满足。 20 世纪 80 年 代 后
期,在几种比较典型的“苏南”、“广东”和“温州”模式的带动下,山东、河
北乃至中部广大地区都兴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这些“后发型”的
乡镇企业大多带有政府行为的色彩,是在地方政府推动下以银行信贷
为主兴办起来的。其次,乡镇企业投资规模比较大,无论是乡办企业还
是村办企业,一般都在一个“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的大牌子下面,这与其
说是多个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不如说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联合企业。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的农村工业化,基本上是以这类
乡镇企业为主带动的。这种形式的农村工业化被称为“异军突起” 1 是
有道理的,因为它并不符合一般农村工业化的特征,更不符合传统中国
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民国时期,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专业
化的手工业区域,这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次农村工业化。与传统社会
的手工业相比,这些手工业具有一些现代经济的特征,比如远程贸易、
1. 参见 犆犺犻狀犪 ’ 狊犚狌狉犪犾犐狀犱狌狊狋狉 狔 : 犛狋狉狌犮狋狌狉犲 , 犇犲狏犲犾狅 狆 犿犲狀狋 , 犪狀犱 犚犲 犳 狅狉犿 一 书 的 序 言
( 犅 狔 狉犱犪狀犱犔犻狀 , 1990 )。
· 4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