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48

回归乡土与现实:乡镇企业研究路径的反思


              面来看都与这种标准相去甚远,所以,乡镇企业的成功给中国经济增长
              的理论解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两位教授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这
              个悖论,实际上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能够取
              得成功的普遍困惑。
                  对于中国转型期经济增长的解释,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林
              毅夫代表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主,后期则以钱颖一代表的“地方竞争理
              论”为主。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为基
              础。改革开放前,我国具有明显的农业经济为主、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特
              点,但是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不能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再加上
              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和无自主权的企业经营制度,导致中国经济难以
              发展。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成为中国经济
              增长的关键所在(林毅夫、蔡窻、李周, 1999 )。地方竞争理论则以政治
              经济学的分权理论为基础,认为中国政府实行的财政分权所引发的地
              方政府竞争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财政包干制
              下,地方政府以扩大财政收入为其主要目标,从而引发了大办乡镇企业
              的热潮,这是第一阶段的地方竞争( 犗犻 , 1992 ); 20 世纪 90 年代分税制
              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竞争从企业扩展到包括土地经营和城市化在内
              的诸多经济领域,其竞争体制在理论和经验上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分
              析(周黎安, 2004 ; 犔犻犪狀犱犣犺狅狌 , 2005 ),这种竞争与经济增长的稳定关
              系也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证明( 犙犻犪狀犪狀犱犠犲犻狀 犵 犪狊狋 , 1997 ;
             犙犻犪狀犪狀犱犚狅犾犪狀犱 , 1998 ; 犣犺犪狀 犵犪狀犱犣狅狌 , 1998 ; 犔犻狀犪狀犱犔犻狌 , 2000 ;张
              晏、龚六堂, 2005 )。以上这两种主流解释,虽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
              可,但是并不能充分回答魏茨曼和许成钢所提出的问题,因为它们归根
              到底是从宏观制度的角度入手的,与产权安排和微观经营机制并无必
              然的逻辑性关联。就地方竞争理论的解释而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
              地方政府推动以 犌犇犘 和财政收入为主要指标的经济增长时,并无充分
              证据证明它们是通过明晰产权制度和改革经营机制来实现其目标的。
                  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虽然私有经济一直在迅速增长,但是产权
              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并非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 20 世纪 90 年代
              中期以前,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乡镇企业; 90 年代中期之
              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大规模转制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私有经济部
              门的成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入 21 世纪之后,中国经济进入

                                                                     · 4 1 ·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