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50

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粤语运动让我对本土认同这个话题有了重新的审视,我开
                  始更多关注本土保育的东西,想了解更多恩宁路的问题,但是
                  觉得媒体上的传播很有倾向,例如总是过分强调街坊情感,让
                  我有点怀疑,所以我就去做了个采访。后来我在写报道、查资
                  料时在 网 上 看 到 小 组 正 在 招 人,就 把 报 道 发 过 去 了,然 后
                 犛犲犪犾狅狀 犵 打电话给我,我就参加了。( 犇狅狉犻狊 , 20120719 )
                  另外一个重要成员斯羽则是小组成员通过网络主动与其建立联系的。
                      阿立在网上看到青岛有个女孩子写了一篇青岛旧城保护
                  的论文,就联系她,后来她来广州考研,阿立专门带她到恩宁
                  路走了一圈。后来她考上中大,就加入小组了,现在是小组的
                  主力。(小蚊, 20120718 )
                  此外,一些研究者也因为在互联网上看到小组的情况而主动联系
              他们。香港大学地理系做文化遗迹保护论文的 犃狀狀犪 就是其中一位。
                  目前,小组主要的两个项目是社区杂志和社区报纸。
                      杂志是小组调研、纪录、研究成果的输出,希望通过这份
                  刊物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对旧城改造有更深入的看法;社
                  区报纸主要做社区服务,希望减少居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
                  对等,并通过居民编辑的形式增强居民自组织,活跃社区文
                  化。( 犇狅狉犻狊 , 20120719 )
                  现在,小组建立了独立的网站,开通了“恩宁路学术关注组”的 犙犙
              群,目前群成员大约有 160 人。此外,小组还开通了微博,粉丝有 1000
              余人。这些虚拟社区的建立既有助于小组信息的传播和活动的开展,
              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恩宁路文化保育实际行动中。与“恩宁路
              学术关注组”类似,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中网聚起来的社会行动者还有很
              多,包括更早在豆瓣网上成立的“广州旧城关注小组”以及“摄救恩宁
              路———红枫叶公益夜拍”行动等。
                  (四)建立现实的行动力:基于人际网络的动员
                  互联网可以将信息传递出去,并通过建立现实的联络将原本相互
              陌生的人们汇聚在一起,推动公民参与的广泛性。不过,这种单纯建立
              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参与网络往往较为松散,积极分子也难以有效地进
              行组织和动员,并且由于成员的异质性而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活动。比
              较而言,基于人际网络动员而形成的参与网络虽然没有社团那样高度

                                                                    · 1 4 3 ·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