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54
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
城区记录、拍照。由于网友在线下缺乏人际网络的联系,并且社会和职
业背景各异,因而小组并没有持续的共同行动目标,小组核心成员“上
山爱”等人也难以有效动员小组成员持续开展活动。因此,小组往往只
是间歇性地发起一些引起媒体和大众关注的活动。
相比较而言,“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的成员虽然来自全国各地,并
非以广州本地人为主,但由于以学生为主,具有较大的同质性。虽然虚
拟社区,包括前期豆瓣上的“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和后来独立注册域
名的“恩宁路学术关注组”的网站在吸引参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
正是由于围绕学生而构成的人际网络的存在才使得小组能够较为持续
地参与到恩宁路改造事件中。具体而言,这与以下两个机制密切相关:
其一,基于人际网络动员的同质性群体具有更为接近的目标,从而
有助于对参与话题的不断发掘。虽然异质性的参与网络有助于资源的
动员,然而,它 往 往 会 因 其 成 员 目 标 存 在 巨 大 差 异 而 难 以 持 续。 在
犇狅狉犻狊 看来,“广州旧城关注组”之所以难以持续开展活动就在于他们最
初的目标只是“留住旧城影像”,这个话题并不具有长期拓展的潜质,并
且由于其成员职业背景和社会身份的差异而难以挖掘出新的话题来推
动参与的持续。
相对而言,“恩宁路民间关注小组”从线上转为线下时首先在学生
群体中发展,人际网络的动员机制使得其主要成员较具同质性,因此,
成员目标更为接近。在经历了最初的发展困惑之后,小组很快发掘了
“关注和介入恩宁路改造”这一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即从学术角度考
察恩宁路问题,并不断拓展这一话题。后来小组改名为“恩宁路学术关
注组”,更明确其以“学生”为成员招募的目标群体和以“学术”为主要内
容的活动开展方向,并不断从程序、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城市化、
口述史等话题中寻找推动持续参与的目标,不同专业的同学从不同的
角度不断地发掘恩宁路改造的问题和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参
与的持续性。
其二,同质性参与网络降低了积极分子沟通、协调和组织的难度,
更有助于积极分子的动员和组织。在没有社团这种强组织力量介入的
情况下,许多基于互联网的公共参与易于转瞬即逝。相对而言,在互联
网提供了联络动员平台的基础之上,基于人际网络的参与会更加有持
续性。这种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积极分子在推动参与中扮演的
· 1 4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