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51

社会· 2013 · 3

              的组织性,但是,同质性网络内部关系相对更为紧密,积极分子更容易
              通过人际网络招募成员、开展项目和拓展社会联系,因此,它更有助于
              保持参与的行动力和持续性。
                 1. 从虚拟到现实的行动力
                  在公共参与事件中,如果互联网是主要的联络动员渠道,卷入的成
              员就应该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来源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
              身份和背景。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恩宁路学术关注组”(原为“恩
              宁路民间关注小组”)这个基于互联网组织动员起来的参与群体却具有
              非常相似的背景,即大部分是学生。虽然互联网扩散了消息,提供了便
              捷的参与渠道,是许多非利益相关的社会成员参与进来的重要基础,但
              是,当虚拟社区中的联络转化为现实的参与行动时,却需要有其他机制
              的协作,这其中人际网络扮演了重要角色。
                  小组的核心成员小蚊谈到,她有一个学新闻的同学圈子,圈子中有
              一位广州的同学,他告诉小蚊有一个群讨论广州文化和广州建筑,小蚊
              才第一次知晓“广州旧城关注组”,然后她又找到了“恩宁路民间关注小

              组”的网站,从而认识了 犛犲犪犾狅狀 犵        、阿立和 犃狀狀犪 。此后,他们四个人又通
              过人际网络在中山大学招募了第一批参与者,并通过中大的教授认识
              了一位做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估的德国教授,由此开始了恩宁路规划
              的社会影响评估。
                      开始小组就我们四个,我们聊得很投机,准备做民间规
                  划,就计划去中大做推广。正好我在采访中认识了一个做建
                  筑的中大学生,他就介绍了公民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小燕
                  子老师给我们认识,通过他联系到了朱健刚老师。我们到朱
                  健刚老师的课堂上讲了两次恩宁路,他课堂上的十多个学生
                  就全部加入了我们小组。然后,我们就召开了第一次小组会
                  议。同时,朱健刚教授还介绍了来中大访问的一位德国教授
                  给我们认识,他在上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估的课,后来我们就
                  开始做恩宁路的社会影响项目。(小蚊, 20120718 )
                  此外,小组的核心成员还不断通过人际网络拓展社会联系,推动随
              后诸多项目的开展,从而保持对恩宁路改造项目的持续关注和参与。
              小蚊在《新快报》做实习记者时,有一位同事认识广州大学建筑系的汤
              国华教授。他是政府最早聘请的恩宁路改造专家顾问之一。通过介

              · 1 4 4 ·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