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168

农业“去集体化”过程中的乡村治理与底层政治


              实本身的背离而否认口述历史的独特价值。恰恰相反,从叙述者和事
              件的关系,叙述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以及叙述者用以普遍化先前事件的
              范畴等,研究者可以透视叙述者如何在特定的权力关系和立场下,将个
              体经历与社会情境联系起来,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赋予意义,更重要的
              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周遭世界。
                  本文以江淮地区某个村庄的口述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历史档案,
              重新思考和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乡村社会的“去集体化”过程。需
              要注意的是,虽然底层研究竭力从精英史中挽救底层历史,但研究者却
              不可把底层史视为单独的领域,因为任何一种历史叙述从权力关系的角
              度而言都是相互重叠和依赖的。因此,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最大特点就
              是通过将文献资料和口述历史并置,从而再现集体化末期中国乡村社
              会的复杂面相,以及国家—农民关系的相互投射与交映。
                  三、分层的村庄记忆:对不同叙述文本的并置


                  下文引入了一个村庄对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农业生产“去集体化”
              过程的历史叙述。通过对不同叙述者,乃至同一批叙述者在不同情境
              下的不同叙述文本,将着重对如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关注:( 1 )曾经是中
              国最早开始的农村改革,对这一事件的历史记忆有没有出现所谓“分层
              的历史叙述”;( 2 )如果有的话,“分层的历史叙述”有没有体现“公开文
              本”和“隐藏文本”的特性;( 3 )斯科特提出的这对分析概念对理解中国乡
              村的底层政治有何贡献与不足;( 4 )从这些分层的历史叙述中,能够洞察
              集体化末期中国乡村社会具有哪些乡村治理和底层政治的特点。
                  (一)事件背景:灾害下的村庄

                  安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多变,水文复杂,历史上是个多
              灾地区。 1978 年春夏,安徽省遭遇特大旱灾,位于江淮分水岭的肥西
              县更是重灾区之一。县内三条河水断流,中晚稻绝收。 4                       犎 村位于肥西
              县 犛 区,由于夏秋接连干旱,导致秋收粮食减产,完成秋种小麦、油菜的
              任务显得尤为紧迫。然而由于长期干旱,一方面,土地很难翻种,秋种
              要花费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拿那个锹子挖不动,就随那


             4. 参见:中共肥西县委党史研究室 .2005. 中国农村改革发端———安徽肥西山南小井庄[ 犕 ] .
              合肥:育才印刷厂: 18-19.

                                                                    · 1 6 1 ·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