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172

农业“去集体化”过程中的乡村治理与底层政治


              村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样是党响应群众呼声和顺应“群众路线”的又一次
              成功实践。
                  (三)基层干部的公开文本:对国家文本的延用和推进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国家的公开文本将叙述的主体对准了
              普通民众,并将国家政策的转变描述为响应群众呼声和要求的过程。
              在此,有必要区分“站在历史顶层的文化政治精英”和“村庄中的基层干
              部”两个群体。
                  正如许慧文、萧凤霞( 犛犻狌 , 1989 ; 犛犺狌犲 , 1998 )等指出的,村庄中的精
              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村庄精英和基层农民面对面的生活在一个
              共同体中,共享生活世界中的大部分逻辑框架,因而双方并不是一种完
              全的对立关系。相反,在国家权力过于膨胀的时候,基层精英能够和农
              民共同形成一种相对于外部权力关系的内部纽带,亦即一种乡村社会
              相对独立的内部格局。
                  然而,与一般村民度过的一种纯粹的村庄历史不同,精英人物往往
              能够与超越村庄的历史发生关联,他们能够借助巴尔特( 1988 )笔下的
              “历史转换语”( 狊犺犻犳狋犲狉狊 )将 布 迪 厄 所 谓 的“身 体 化 的 历 史”( 犲犿犫狅犱犻犲犱
             犺犻狊狋狅狉 狔 )转变为一种可以讲述的历史。正是这些话语技术,使精英和普
              通村民区分开来,成为精英,并成为一种新的权力运作方式的基础(李
              猛, 1998 )。
                  “ 磙子上场,两头要账,群众要吃,国家要粮”,基层干部身份的双重
              性使其历史表述也表现出分化的特点,即在其公开文本的表述上,基层
              干部的叙述框架不可能脱离官方文本,而只能在国家的话语框架内搭
              建自身的公开文本;在隐藏的文本上,基层干部更多的展现了作为“乡
              村共同体”一员的特性,他们的隐藏文本和民众的隐藏文本奇妙地汇聚
              了,并与村庄共同体之外的历史叙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基层干部的公开文本和在上文看到的国家文本在叙述逻辑和方式
              上保持着极大的相似性。例如,在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安徽农村改
              革口述史》一书中收录了原 犛 区区委书记汤茂林的口述材料:
                      晚上召开村党支部大会……同志们一致要求按照曾希圣
                  书记 1961 年那样的方法干,抛开各种顾虑,把保命麦、油菜都
                  种上。我根据大家的意见,结合 犎 大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四定、一奖、一罚”三个规定。对于这一办法,“到会党员拍手
                                                            獉獉獉獉獉獉
                                                                    · 1 6 5 ·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