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225

社会· 2013 · 1

   约关系或创建一个自己的营利机构 ( 犈犻犽犲狀犫犲狉狉 狔犪狀犱犓犾狌狏犲狉 , 2004 )。这
   些趋势都出现在香港的社会福利非营利领域。同时,另一些机构更加致
   力于发展与政府的伙伴关系。香港社会福利领域近年来对于市场与政
   府价值的关注,使其发展同时呈现出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因素。
       福利组织间呈现的组织同型化是一种合法化过程。尽管个别组织
   对于同型化的压力反应各异,但日益渗透于福利组织中的市场价值的
   确影响了组织使命与哲学。实证研究显示,市场价值对于组织的影响
   正以牺 牲 犖犌犗 对 公 民 社 会 发 展 的 贡 献 为 代 价 ( 犛犺狅犺犪犿 , 2006 ;
   犈犻犽犲狀犫犲狉狉 狔犪狀犱犓犾狌狏犲狉 , 2004 )。这种组织策略也许对组织短期发展有
   利,但却可能有害于组织的长远发展。香港福利组织也正在经历这样
   的妥协。然而,尽管本研究发现了组织使命妥协于组织生存这种现象
   的存在,但研究也发现,一些机构正以不同的方式发挥其倡导功能,如
   通过影响商界组织去承担其社会责任。
       (四) 犖犌犗 与政府关系及其对组织市场化策略的影响
       服务提供与政策倡导一直以来是 犖犌犗 的两大基本功能( 犓狉犪犿犲狉 ,
   1987 )。 犖犌犗 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以其创新性及先导性不同于政府提供
   的基本福利服务。新管理主义政策及其相应改革措施将公共部门服务
   以竞标方式外包给 犖犌犗 及商业机构,以节约成本并提高公共服务效
   率。这样的政策正将 犖犌犗 组织逐渐转变为政府服务的输送者,而弱化
   了组织的倡导 功 能 ( 犃狀犺犲犻犲狉 , 2009 ; 犈犻犽犲狀犫犲狉狉 狔犪狀犱犓犾狌狏犲狉 , 2004 )。
   犖犌犗 与政府的合约关系是两者间关系的新界定,也反映了政府与 犖犌犗
   在社会中各自所承担角色的改变。如果从部门层面看,新管理主义意
   图将 犖犌犗 组织变成政府服务的输送者,引导 犖犌犗 与政府之间转向契
   约合作关系。那么,从组织层面看, 犖犌犗 与政府间关系变迁是否存在
   组织间差异?差异何在?
       香港社会福利 犖犌犗 的组织发起人大致有三类:传统本土慈善家、
   西方传教士及政府。鉴于此,可将香港社会福利 犖犌犗 分为三种类型:
   传统中国慈善组织、专业人士发起的具有宗教背景的志愿组织和政府
   发起机构( 犜犻犪狀 , 2009 )。这些不同缘起的福利组织,共同经历了 20 世
   纪 70 — 90 年代的黄金发展期,而在 90 年代末政府推出一系列新管理
   主义改革后呈现出转型上的差异和分化。这种差异和分化很大程度上
   受到组织成立之初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其与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犜犻犪狀 ,

    · 2 1 8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