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131

社会· 2013 · 1

   回报差异。如果层 2 的系数是正效应,则是正向选择,如果层 2 的系数
   是负效应,则是负向选择。
       对聚集命题的同乡聚集需要可靠的指标测量。以往美国移民研究
   中的族群聚集测量主要包括对居住地和工作所在地的测量。居住地的
   测量主要根据 移 民 居 住 社 区的 族群比 例定 义族 群聚 集( 犛犪狀犱犲狉狊犪狀犱
   犖犲犲 , 1987 )。 工 作 所 在 地 的 测 量 包 括 工 作 所 在 地 社 区 的 族 群 比 例
   ( 犘狅狉狋犲狊犪狀犱犑犲狀狊犲狀 , 1989 )、工作场所使用的主要语言( 犡犻犲犪狀犱犌狅狌 犵 犺 ,
   2011 )和是否 在 种 族 经 济 集 中 的 产业 中工 作( 犣犺狅狌犪狀犱犔狅 犵 犪狀 , 1989 )
   等。以上对族群聚集 的 两 种 测 量 均是 趋近式 的,没有直 接测 量 经 济
   上族群聚集应具备的最重要特征———雇主与移民工人是否来自同一
   族群。本研究使用的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农民工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 研究”课题 组 2010 年 对 珠三角 和长三
   角外来务工人员的 调 查 数 据。在 这个 数据 中,笔者 不仅收集 了受访
   农民工本人的籍贯信息,还收集了农民工目前工作场所中雇主、直接
   管理者和工友的同乡 身 份,询 问 了农 民工 所在企 业的 雇主是 否 是他
   们的同乡。由于同乡 聚 集 还 可能 存 在于 较小 的单 元如 车间、班组或
   生产线中,因此,调查还询问了工作场所的直接管理者是否是同乡和
   多大比例的工友是同乡。对 于“同 乡”的界 定,笔者 按照地域 层级分
   为同村、同市/县和同 省。表 1 描 述了 样本中 各类 同乡聚 集 的 分 布。
   累计 11.4% 的农民工与其雇主有同乡关系,累计 18.3% 的农民工与
   其工作场所的直接管理者有同乡关系,累计 22.6% 的农民工其工作
   场所 50% 以上的工友是同乡。
                 表 1 :雇主/直接管理者/工友的同乡比例统计
                   雇主             直接管理者            50% 以上工友
             频数   累计百分比( % )   频数   累计百分比( % )   频数   累计百分比( % )
    同村       184      4.6      193      4.9      186      4.6
    同市/县     143      8.2      246     11.1       65      6.2
    同省       126     11.4      281     18.3      659     22.6
    不是同乡 3532       100.0     3219    100.0     3111     100.0
    合计      3985              3939              4021

      农民工对于同乡边界的认定是弹性的,这种定义的弹性取决于他
   们周围是否存在地域上更邻近的同乡( 犔犲犲 , 1998 )。在生成同乡聚集
   的变量时,笔者对跨省迁移的农民工以省籍划分同乡;对省内迁移的农

    · 1 2 4 ·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