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98

员行为规范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党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荀子政治哲学思想与党内法规的理论契合

                  如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观为党内法规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持,成
             为党内法规道德力量的哲学根基。如何将这些传统伦理与具体的制度设计相结合,形成具
             有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治国理政理念,是党内法规理论建构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此过
             程中,传统伦理观念不应仅停留在文化符号的层面,否则就会成为对于传统文化的 “机械
             复刻”。为了警惕脱离传统价值的 “形式主义”,党内法规制度设计必须寻找一个与之有
             机结合的理论载体。战国后期荀子创立的 “性恶论”思想及其延伸出来的 “礼法并举”
             治国方略,与当下党内法规的 “柔性”一面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契合。
                  要想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必须回到其所处时代,探究荀子政治哲学思想所诞
             生的政治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面临着后人称之为 “周秦之变”的政治
             社会变革。周人政治建立在天人关系这一宗教神学的基础上,依托宗法血缘体系,提出了
             “礼治”思想作为维系社会和政治运转的基本规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
             同异,明是非也” 。但是随着血缘纽带松弛、道德原则动摇 ,依赖宗法伦理建立起来
                                 〔 7〕
                                                                              〔 8〕
             的周代礼制,已难以适应家国政治结构中的分权局面与集权要求之间的矛盾。换言之,随
             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礼治思想暴露出其局限性,不能有效应对当时宗族与国家之间日益
             疏离的现实困境。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变化,尽管其 “克己复
             礼”“援仁入礼”的礼论,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即家国关系尚未发生明显剧变的时
             代,依然能够维系宗法伦理价值来推动家国治理的政治过程,但随着 “家—国”政治结
             构的疏离,特别是面对战国晚期君主对于集权的强烈需求,却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在实际
             政治中架起家国之间的桥梁,陷入了理论的困境与实践的尴尬。
                  在这种现实情形下,荀子应时而生,他顺应自春秋以来不断勃兴的人文理性精神,提
             出了 “法”与 “礼”并行的治国理念,以此适应并推动周秦之变的政治发展趋势。究其
             本质,荀学并未违背儒家的根本精神,相反,他在继承儒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
             家的治国之道,并提出了独特的礼法并用的理论。其主张的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 ,
                                                                                                        〔 9〕
             表明他并没有放弃圣王之治和师法教化,而其所面临的来自法家的批评,也表明荀礼除了
             规则、约束的功能,还有着教化的意义。例如,韩非子就批评儒家 “如欲以宽缓之政,治
             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 马,此不知之患也” 。这种礼法并用的政治实用主义倾向,
                                                                〔 10〕
             大大体现出弱私门、张君权的思维理路,深刻反映了荀子在历史变迁中的智慧和政治洞
             察。荀子政治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还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座灯
             塔。无论是西汉董仲舒,还是南宋朱熹,都在继承和阐发荀子的政治理念 ,从不同的
                                                                                            〔 11〕
             历史背景出发,进一步深化荀学的理论内涵,揭示荀子政治思想的永恒生命力。梁启超曾
             评价道,“而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两千年政治既皆出荀子矣。而所谓学
             术者,不外汉学宋学两大派,实皆出于荀子” 。这一评价充分反映了荀子对中国政治文
                                                             〔 12〕
             化的深远影响。荀子的礼法并用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后世学术
             与政治实践奠定了基础。他的治国理念,至今仍然能够为现代党内法规及政治理论的构建
             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我们认为,荀子思想与当下党内法规的理论建构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性。首先,从根
             源上来说,儒家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二者具有相同的论述主旨———对于现实社会结
             构的批判以及关于人的关系和主体性问题的反思 。二者都始终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与
                                                                 〔 13〕
             具体的历史过程相联系,因此都强调历史性。其次,从成熟过程来看,二者都基于现实需
                  6 ·  ·
                 9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