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97
成建设,使之能够更加符合新时代管党治党的需要。在传统文化体系当中,以荀子学说为
代表的政治思想,因其对礼仪规范和礼法等级制度的深刻论证,尤其是 “隆礼重法”“德
法并重”的治国方略,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和历史借鉴,其中优秀成分所蕴含的
一般规律,对于当下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理论塑造以及党内法规建设的守正创新具有一
定的理论启示和参考价值。
一、党内法规的哲学根基:政治伦理的支持
一般意义而言,“现代政治是一种基于权力道德化运作的复杂安排,而不是一种反道
德的政治谋划” ,它需要道德标准的引导,要求政治活动和权力运作在一定的道德框架
〔 2〕
和社会期望下进行。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力量,成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肩负着
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政治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党内法
规作为专门规范党的建设和领导活动的特色制度形态,只有得到道德的涵养和支撑才能更
加具备号召力和感染力,才能更加鲜明体现出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党规范的先进性,
从而彰显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代表性,这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支持。以 “仁、
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伦理观念,历经千年传承,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政
治实践的基石,更为现代管党治党提供深厚文化滋养,成为党内法规设计与实施的文化沃
土,推动制度与伦理的水乳交融。
首先,自我约束的伦理观揭示了党内法规的效用路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 。在这里,“克己复礼”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更是党员自觉提
〔 3〕
升思想品格的动力源泉。党内法规发挥作用的路径不能只依赖外部的监督和处罚,所谓
“正人先正己”,关键在于引导党员自觉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倡导党员时刻反省自
身言行,严格自律,坚守正道。通过思想教育、党性培养、道德引导,党内法规激发了党
员从内心自发地遵循规章制度,令党员自警自省,心无旁骛地履行职责,做到 “外化于
行,内化于心”,从根本上提升自律性与自觉性。
其次,集体主义的伦理观体现了党内法规的高度纪律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古训揭示出个人修为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与国家强盛的内在逻辑,主张 “天下
为公”,强调个人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等社会性内涵对于家庭乃至国家的重要作用。马
克思主义政党立足于鲜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内法规则是这种特性的外在体现。党内法
规从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三个
〔 4〕
维度贯彻了集体主义的伦理观,通过重申组织纪律和责任分担,使党员深刻体会到 “一损
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意识到其个人行为关乎全党利益乃至国家命运。
最后,以民为本的伦理观折射出党内法规的价值取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
本思想深植于中国伦理精神之中,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党内法规建设传承发展这一
精神,始终坚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的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
发点和最终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 《管子·牧民》中的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
所废在逆民心”来提醒全党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先。
由此来看,传统伦理观念为当下提供了高尚的道德标尺,党内法规在将这些价值观具
象化、制度化,使之能够在当代社会中落地生根的同时,也将这些伦理观念融会贯通,使
自身具备了道德教化的力量 。例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规定党员必须深刻理
〔 5〕
解并正确区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之间的关系,在从政、用权、修身、齐家
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这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标杆,要求党员以身作则,以德
〔 6〕
修身。正是在这些伦理观念的滋养下,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在党内法规中展现光芒,为党
5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