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70
治团结与行动一致性。
“党内精神文化:理想信念”的题项设置。“党内精神文化”反映党内成员对政党价
值、目标及其社会角色的政治认知。从深层价值观考察,追求崇高信仰、生成充沛情感和
拥有高度认同是党内精神文化的三个重要衡量标准,据此,我们分别从 “政治信念”“政
治情感”“政治认同”设置相关题项。具体而言,在 “政治信念”子指标方面,党员的理
想信念体现于对党的指导思想之认同,也体现为党员责任与社会角色的自我认知。前者通
过 E14 系列题项测量。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百年历程中,通过历代
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 本研究选取精神谱
〔 42〕
系中的代表性要素,涵盖 “消灭私有制、消除剥削、坚持阶级斗争、促进经济发展、实现
共同富裕”等议项,旨在评估党员对党的核心纲领及指导思想的认同程度;后者则通过
D16. 7 和 D16. 8 考察:其中,D16. 7 衡量党员是否认同在工作中应比群众承担更多任务,
反映其对党员责任担当的价值取向;D16. 8 测量党员是否认为自身应比群众更加关注国家
大事,以考察其对党员政治使命的主观认知。两类测项共同构成党员的政治信念结构。在
“政治情感”子指标方面,符号充当个体内部心灵活动和外部社会交往的媒介,社会群体
的凝聚在相当程度上依赖群体成员间基于共享意义的符号互动。 政党符号、政党建筑等
〔 43〕
具有党内政治意义的象征性标识或仪式化活动 ,往往外化为党内情感动员机制,增强
〔 44〕
党员的身份认同。据此,题项 E15 测量党员是否认可日常佩戴党徽,E16 探讨党员是否认
同通过参观先锋模范雕像、烈士陵园、党史纪念馆等方式强化情感联系。这些指标关注党
员在象征性实践中的情感投入。在 “政治认同”子指标方面,党员对党的权威性、代表
性及社会地位的认同构成党内精神文化的重要支撑。如:题项 D11. 7 测量党员对中国共产
党代表自身利益的认同程度,D16. 6 则衡量党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威望。上述三级指标的系
统设置,分别从信念、情感到认同构建了党内精神文化的完整测量框架。
“党内制度文化:良法善治”的题项设置。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党内制度价值文化
是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西方政党的特色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和组织力的
重要精神源泉。党内制度不仅涵盖法律法规、规定办法等正式规则,也包含了价值规范、
传统习俗等非正式规则,即党内制度文化。 在建构 “党内制度文化”这一维度时,本研
〔 45〕
究聚焦于 “过程文化”与 “体系文化”两大核心指标,兼顾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以
揭示党内制度运行的内在逻辑及其规范。其中, “过程文化”子指标是对于如何制定制
度、以及如何执行制度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导向,关注党内诸如选任与决策等关键环节的共
识形成机制,揭示党内制度运作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包括题项 E17. 1 对党领导全方位覆盖
的认同、E17. 11 对乡村党组织负责人选举方式的看法、E17. 4 对党组织重大事务决策模
式的态度,以及 E11 对党员表达不同意见渠道的认可。而 “体系文化”子指标则是对制
定什么样的制度、实现 “有规可依”的重要观念导向,涉及对党内制度落实情况监督的
认知评价和观念体系的构建。如:题项 E17. 3 测量党员对普通党员是否应参与党内事务讨
论的认知,E17. 5 考察党员对领导干部是否应接受监督的态度,E17. 6 涉及社会与媒体对
官员私生活监督的合理性,E17. 8 关注党内监督主体的界定,E17. 9 则衡量党员对领导干
部问责机制的认同。通过这两个三级指标的考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党员对党内制度的
认知与态度,进而揭示党内制度文化的深层内涵。其中,为减少应答偏差 ( Response Bi
as),防止被试因惯性作答或社会期望效应而产生系统性偏差,题项 E17. 4、E17. 3、E17. 5、
E17. 8 均设为反向题。
8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