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60
三、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构建的 “文化之维”
“文化是体制之母。” 对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构建的要求而言,文化犹如粘合
〔 15〕
剂,其在获取居民内在认同与支持、维系社区公共价值和秩序、降低社区治理成本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只有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才能发挥上述正向作用,以滋
养城市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因此,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的构建,不仅需要发挥主体的
核心作用、过程的内核作用,还需要发挥文化的支撑作用。当前,大部分城市社区在推进
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尽心尽力地为居民群众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推动
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的构建。然而,部分城市社区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社
区文化资源匮乏、社区文化样态互斥和社区公共精神缺失,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建引
领城市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第一,社区文化资源匮乏。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薄弱,是社区文化资源匮乏
的主要表现。有些社区基础设施陈旧或者配置不齐,比如缺乏儿童娱乐场所、阅读室、老
人健身场地、青年休闲公共空间。这种社区基础设施匮乏的情况,实际上造成了缺少开展
社区文化活动的载体。另一方面,社区文化交流有限。虽然有些社区建设了良好的基础设
施,但社区文化交流空间、平台和机会有限,不能营造舒适放松的社区文化氛围,即使留
住了居民的身体,也无法留住居民的心。居民在忙碌之余需要感受到社区家园的放松、舒
适和温馨,若社区无法提供,居民便不愿意花时间待在社区,这对于构建城市社区共同体
具有负面意义。若社区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有足够的文化交流空间、良好的社区文化氛
围,效果则反之。
第二,社区文化样态互斥。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包容,是一个健康社区所必需的要素,
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团结。然而,若社区文化发生冲突,且互不兼容,
则不利于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当前,非主流文化在部分社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社区是居民
的生活场域,富有 “民间”色彩,它不是以书面的制度形式而展现,诸如风俗、习惯等,
皆属于非主流文化。此外,非主流文化是以凸显个性、主张个性张扬为特点,对于凝聚社
区共识具有一定的挑战和难度。值得引起关注的是,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之快,范围之
广,促使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消费主义文化等文化思想在社区广泛传播,这些不同样
态的文化思想与我国倡导的主流价值背道而驰。可以说,不相兼容且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
的社区文化样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第三,社区公共精神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现实条件的影响。随着
1998 年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很多居民不再像单位制时代一辈子只生活在一个社区,而
是会更换一个甚至好几个社区,这使得居民不太可能将某一个社区视为固定的 “家园”
而深度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二是受观念的制约。有些居民坚持个人至上,在社区公共事务
处理过程中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还有一些居民普遍存在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枪打出头鸟”等观念,这些观念不仅与构建和谐、温馨、团结的
城市社区共同体所主张的价值理念格格不入,还导致社区公共精神得不到很好的培育和提
振,因而阻碍了城市社区共同体的形成。
针对上述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在 “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应当有
针对性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进。
第一,在社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壮大社区主流文化,促进社区多元文化样态
的兼容并包。首先,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区非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通过社区
教育、融媒体传播等多种渠道,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使其深入居民心中。
8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