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党政研究》2023年第5期
P. 35

化顶礼膜拜的历史文化虚无主义,表现出奴颜媚骨的自卑心态,而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
             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
             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坚持 “拿来主义”的文化观,与毛泽东的洋为中用、古为今
             用的文化观相一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的这句话不
                                                                                   〔 15〕
             仅褒奖了鲁迅个人,而且指出了中国人应有的文化自信特质,对古今中外的文化,择善而
             从之。
                  历届中共领导人,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到了 1978 年代才有了世界眼光,
             才有了全球化的世界胸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胸怀天下,重视发扬国际主
             义精神,才有了白求恩、斯诺、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奔赴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参加中国革
             命。新中国大规模的对外开放是在 1978 年代以后,但绝对不意味着此前没有开放,没有
             全球化的思维和眼光。只是,毛泽东那代中国人在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国家现代化发展机遇
             时,学习外国经验时,并不妄自菲薄,而是充满着文化自信,掌控着精神的主动权。毛泽
             东在开国时讲到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包含着中国文化将以过去从来没有的姿
             态,开始自立于世界文化舞台。大规模的国家建设时,毛泽东号召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
             来,还以 《法门寺》里的贾桂为例,批评有些人做奴隶久了,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
             1958 年 6 月 17 日,毛泽东有一份批语:“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
             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
             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主
                                                                                                      〔 16〕
             张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时不迷失自我。独立自主地进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坚决维护国家
             主权,主权问题不允许外国染指,“连半个指头都不行”。毛泽东的民族文化自信、文化
             自尊,被邓小平所继承。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主张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全
             球化。他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提出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
             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
             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
             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
             果。”
                   〔 17〕
                  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中的独立自主的立场,对外开放过程中秉持文化自信,这些优良
             传统在新时代得到弘扬。经济全球化浪潮浩浩荡荡,一切国家难以置身事外,新时代的中
             国充满自信地深度介入新型全球化。中国人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充满自信地奉行互利共
             赢的开放战略,提出 “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走和平
             发展道路。近年又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仪、全球安全倡仪、全球文明倡仪,既是对全球化
             浪潮的引领,也是对中国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也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中华文化之所以让我们充满自信,是因为我们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和现实社会生活需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
             文化之所以让我们充满自信,关键是我们秉持的不是僵化的传统文化,而是被马克思主义
             改造并注入了新灵魂的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
             文化以现代力量,中华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在 2023 年 6 月 30 日的中共中
             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
             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人民清楚地知道,中国的繁荣,离不开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
                                  〔 18〕
                                                                                                       3 ·  ·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