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党政研究》2023年第5期
P. 32
维模式,煽动民众反国家、反政府的情绪;灌输苏联少数民族是 “吃亏的民族”“受镇压
的民族”的思维范式,离间苏联的上百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苏联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被狂热
的崇拜西方的家伙掌控,形成了全面否定苏联历史的恶劣风气,铲除苏联历史记忆,连苏
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立的永远彪炳史册的抗击法西斯的卫国战争的辉煌成果也被无情
地否定了,苏联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基层党组织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了,
国家专政机器也发挥不了作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做法,彻底摧毁了苏联人的民族自豪
感和自信心,大众迷失了方向,产生幻灭感,摒弃苏联过去的一切,毁灭苏联工业、农
业、国防、科学。苏联意识形态话语权从垄断到丧失 ,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
〔 7〕
析了。
类型三:遭遇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控制。下面以东南亚地区为背景,以马来西亚为典型
国家分析此种类型。19 世纪,金融和工业资本主义在欧洲产生了,但并未在 20 世纪同样
地复制于渴望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东南亚国家。除了极少数得天独厚条件的国家如新加
坡成为新兴国家外,工业革命通过科学技术带给欧洲社会的体制结构转型与国家现代化发
展经济繁荣的局面,并未出现在已经独立的东南亚原殖民地国家。按照列宁的帝国主义
论,东南亚国家俨然成为欧洲各国殖民扩张的肉糜,不可能从全球化中获取西方国家那样
多的 “红利”,不可能从科学技术革命中获取如西方国家得到的那样多的惠泽。新加坡实
现了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发达国家的华丽转身,是特殊年代特殊地缘政治境遇下产生的特殊
现象。新加坡的现代化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发达国家在新加坡的发展,而并非新加坡
的自主性发展,实在难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效仿。
在全球的民族解放和民族自治运动浪潮中,马来西亚民族独立运动受到中国革命、印
度及印尼民族主义革命影响。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马来西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形成和巩
固过程缓慢,具有特殊的历史经纬 。马来西亚的民族独立,不是经由反殖民的激进国族
①
主义组织动员民众获得民众舆论支持开展独立运动取得的胜利,而是由留学英国的马来精
英因积极协助英殖民政权,在维护外国资本 (尤其是英资)的利益前提下,以谈判及请
愿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转移。这些马来政治精英,以消灭左翼和共产组织以及维护马来人
特权为动员策略,联合社会阶级地位相似的政党———以留英华人为主的政党 (马华)及
以印度人为主的印度国大党———形成三大族群政党的联盟。受英式教育的马来精英,从英
国殖民政权手中继承政权及行政体制,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分配资源,创造以马来人为中
心的民族主义,掌握马来西亚国族的诠释权,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并获取统治正当性。这样
建立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与殖民宗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貌似实现了马来人的
独立,其实,没有彻底走出殖民文化的精神统治。
文化殖民统治,是心理层面的殖民统治。法农指出,殖民主义不会满足于仅仅控制某
个民族的经济,最重要的是要掏空土著一切形式的心智 。在文化殖民或后殖民文化状态
〔 8〕
中,政治独立的民族国家无法获得完全意义的民族独立。殖民主义扭曲、破坏并摧毁被压
迫民族人民的传统记忆,想方设法贬低和否定被殖民者的历史与文化,希望经过长期的潜
移默化,让被殖民者对自己的历史与文化逐渐失去信心,从而达成最重要的心智教化奴化
的任务。殖民者利用土著 “懒惰”“落后”的观念,为当地社会构建出一个虚假的负面形
象,使得当地人民本能地效忠殖民母国,为母国的利益而存在,为其制造利润。通过打压
① 这特殊性包括在英殖民时期,英殖民政府基于资本积累、再生产及社会控制的考量下,形塑有大量移民移入及
空间上区隔的殖民社会。在长期的族群分而治之 ( divided and rule)的政策下,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冲突一
直延续到后殖民时代。
0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