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党政研究》2023年第5期
P. 33
本土民族性和贬低本土文化,让本土人民觉得自卑和低人一等,甘心永远囚禁在殖民者强
加的精神枷锁中,使得殖民地社会原本的政治与军事传统逐步退化,文化生活日益凋敝,
经济活动在流失自身特性的同时又为了迎合殖民强权的要求而被扭曲,导致民族独立后的
有影响力的本土中产阶级消失,国家现代化发展停滞不前。萨伊德认为,“哈默提出殖民
地一般都是 (假设为)消极的和被代言的,不能控制它自己的表现,而是被根据霸权动
力加以表现”。
〔 9〕
在这般文化不自信的意识形态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本土精英,会愈发地无法在精神世界
里完成与殖民思想的完全决裂。哪怕在独立建国后数年,殖民者早已离去,奴化殖民地心
智的后果也不可小觑。不少本土精英的态度可以左右政策的制定,影响社会生活,甚至决
定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走向,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在思想上被殖民者俘获,甚至认为在
国家独立前,殖民者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原殖民母国的治理国家
的经验,致力于给予当地人民如母国公民一样好的待遇,模仿母国建设公路和铁路,建立
高效率的公务员体系和充分发挥效力的执法机关,征收的税款直接进入国库并用于公共服
务。这种类型的国家,走出殖民文化的精神统治的路途还很漫长。
三、全球化浪潮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
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公正的人士,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共识:中国是全世界范围里大规模
实现本土现代化并且保持民族文化的最成功国家。中国现代化发展成就获得世界人民的广
泛赞誉,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就,离不开中国领导人在全球化、国家现代化发展和文化自
信三者关系问题上的独具慧眼,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秉持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
族自豪感。可以说,是文化自信支撑了新中国愈来愈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近现代的中国
人民历经波折,很快走出学习西方文化时膜拜西方文化和固守旧文化的陷阱,一批先进的
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终结了看不起中国文
化的时代。
西欧资本主义开启全球化浪潮后,古老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封建
统治阶级如何在主观上闭关自守,但客观上明清时代的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已在一定程度
上成为全球化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其他农副产品,突破了传统
的 “朝贡”形式以及毗邻国家狭小范围的限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入广阔的世界市
场。拉丁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有利于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萌芽。弗兰克认为:“自 16 世纪中期起,白银注入中国经济所造成的经济扩张更为
壮观。明代经济越来越在银本位的基础上货币化,并且至少到 17 世纪 20 年代一直在飞速
扩张。”
〔 10〕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西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发生较大规模的交流,相互影响。明末
的知识界,一度出现了学习西方科学的热潮。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遭遇惨败,使得少数统
治阶级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开始了睁眼看世界的大趋势。西学东渐,有助于中国科学技术和
“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发展。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能够建立起新的文化结构,但其后
期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洪仁的 《资政新篇》提出 “革故鼎新”理念,冯桂芬
的 《校庐抗议》提出 “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证明着一个新的文化转换期即将到
来了。不过,需要指出,长期以来学界偏重于研究 “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
响,至于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的传播和对世界的贡献,往往关注不够。自 7 世纪以来,中
国的经济繁荣吸引数十万阿拉伯和波斯商人聚居在中国许多大都市里。13 世纪来中国的
欧洲旅行家莫不夸赞中国的辉煌文明。恩格斯认为,“中国很早就用硝石和其他可燃物混
1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