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94
能,推动运行机制迭代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推进 “数字中
国”建设,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在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
划》 《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 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数字中国
〔 7〕
〔 8〕
发展指数要从 85 提高至 95,相关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数字化建设极
为重视。当前,以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基础的数字化,正以其强大的泛
在化、渗透性优势深刻形塑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推动其趋向多元化、平台
化、高质化 。因而,数字化嵌入是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必然选择。
〔 9〕
当前学者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做了不少研究。黄恩华等专家认为健全新
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可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发展 ,为此马超峰等学者
〔 10〕
提出了项目化整合、共享秩序建构等实践路径 ,试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
〔 11〕
优化。吴少进等学者提出了城乡联动、资源整合等机制 ,尝试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
〔 12〕
质量运行提供支撑性保障。宋惠芳等学者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可依托融媒体的智能化
优势实现体制机制的数字化转型等等。 既有研究对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优化
〔 13〕
具有借鉴作用,但对于通过数字技术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提
质增效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剖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现
状及存在问题,从数字化嵌入视角提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优化路径,尝试理
清和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数字化现状、数字化嵌入路径等现实问题。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历程及运行模式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机能部件,运行机制的功能编序、技术编序以及要素编序
深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历程及模式的形塑和制约,因而回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
设历程以及归纳文明实践模式是剖析运行机制现状和问题的前提依据。2018 年 7 月,中
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首次提出试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19 年 10 月,党中央提
出将试点县由 50 个拓展到 500 个,覆盖全国 31 个省 (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
中进一步强调了 “学习强国”“融媒体中心”等数字终端的介入和应用 ;2020 年 10 月,
〔 14〕
中央文明办提出 “ 14535”建设总要求,强调要将党的创新理论 “飞入寻常百姓家”、打
通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等 ;2021 年 11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强调 “深
〔 15〕
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作为
〔 16〕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支撑和保障,运行机制的技术编序和功能编序也随其发展历程迭代
演进。在技术编序方面,运行机制正加速趋向技术聚合以及完成科技转型,其中数字化借
助技术转型之机正迅速成为技术编序的主导核心。在数字技术介入技术编序后,运行机制
功能编序也日渐强大。通过效能聚合、引力向度等功能编序,运行机制在推动新时代文明
实践中心实现文明儒化和文化治理,以及延续传统乡土文化和融入新时代精神文明价值方
面发挥着调节、支撑、补位等功能。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历程促使运行机制的功能编序、技术编序持续演进升级,
也在区域禀赋异质情境下孕育出差异性的文明实践模式,进而影响运行机制的要素编序。
文明实践是在统一框架下完成的社会再凝聚、文化再延续、思想再深入,不同模式下所呈
现的实践意蕴、基本特性以及边际功效类似,因此尽管模式异质性散布,但归一化目标又
促使运行机制要素编序趋向深层次的统一性和规律性。为进一步剖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运行机制的要素编序,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尝试总结新时代文明
实践中心的运行模式。由于研究视角以及各地实践形式的差异性,本文从文明实践内容角
度以及地方首要模式来总结其模式类型。“证据三角原则”要求全面系统收集材料并结合
地域语境进行分析 ,本文依据文献分析、各地政府公报以及中央文明网信息等,于
〔 17〕
2021 年 1 - 10 月多次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调查点运行模式进行调研,提炼出了新时
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的五种主要模式,包括政策宣讲型、移风易俗型、文化生活型、科学
传播型、主流价值型 (见表 1)。
2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