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97
北山海关区凭借 “冀云山海关”等新媒体平台,在前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已建构起良
好的群众基础;浙江乐清地区干部基于前期成熟经验,利用 “文化礼堂智慧系统”“文明
实践云平台 2. 0”等引领宣传阵地迭代升级,而其他有些地区干部却热衷于传统管理思
维,大包大揽、角色越位。
(二)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实践矩阵多元分散,线下协同趋难
体制末梢的多元化组织结构,需要层层解剖以植入缜密架构,以此实现功能叠合及协
同效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各级主要领导牵头,依据项目属性和政策逻辑搭建志愿
性、公益性的管理团队,团队架构临时结合以及功能缺位容易带来组织结构的松散式微,
使得协同效应边缘化,导致实践矩阵内部的耦合质效低下。例如,组织管理趋向粗放,以
致 “撒胡椒面”的管理乱象频出;信息传递阻塞失真,与融媒体中心等域外机构协同弱
化。针对线下协同难题,部分地区试图引入数字工具破解协同困境,但一些地区热衷实践
留痕,多以纸质签单替换线上流程,致使数字工具 “热词冷用”,激化了线下协同困窘。
一方面数字工具初级落地,部分文明实践的基层所、站对于数字工具的记忆和实践尚停留
在网络聊天等初级阶段,而对于一些智慧家居、云上服务等混淆不清;另一方面数字功能
输出零散,部分地区对于功能强大的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生疏,致使文明实践矩
阵内部机构的权限缺失、协同停滞。
2. 志愿服务靶向不准,群众满意度低
志愿服务的精准性依赖于对群众需求的撒网式收集以及前置性把控,减少随机性介入
带来的匹配失效和供需冲突,由此唤醒群众内心深处的归属意识,重塑群众对文明实践的
认可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的内容框架由党中央统一搭建,框架下的实践内容
依赖各地对党中央精神的准确吃透和成功践行,而志愿服务的决策越位以及对文明实践的
理解缺位,使得最终成品与群众内心期望、决策者预期效果相割裂。例如,脱离区情盲目
决策,造成志愿服务网上 “热闹多”、百姓 “掌声少”;精英俘获现象频现,导致文明实
践 “扶强不扶弱”。客观上,数字化嵌入和梳理有助于内容靶向性和对位效应快速升质,
但数字工具低端参与以及深度融合欠缺,反而致使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间的粘性更加疏
离。一方面,一些地区数据库内容仍停留在志愿项目台账登记等低阶视图信息,基于大数
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群众日常需求智能画像、服务跟踪等高阶数据资料乏善可陈;另
一方面,部分大数据分析结果被简单用于志愿者男女占比数量、社区老人需求数量统计
等,造成应用场景过于单薄而陷入简单化陷阱,同时数据多维挖掘中接续唐突,埋没了数
据的潜在价值。
3. 基层群众动态多元,区域局限明显
场域环境的推拉效应直接衍生出人口的不规则性流动,加剧人口区域布局的失衡性,
造成基层社区人口的动态化和多元化。动态多元的表征是人口迁移和文化融合,却也暗藏
着治理环境的非稳定性和复杂性,对缓解实践窘境以及推动文明教育生发出事实性功能消
解。例如,部分志愿服务的非常态化、非长效化加剧了社区群众的动态多元疾症,激化了
志愿服务困境;部分志愿项目 “大水漫灌”,缺乏 “涓滴细流”,侵蚀了区域文明建设。
线下活动是文明实践的主要形式,线上项目则是重要补充,迫于基层社区群众的动态多元
属性,以融媒体中心等为载体的线上活动跃升为主要路径,但线上项目起步较晚以及数字
化的模糊对焦极大地降低了文明实践绩效的有效性。一方面线上项目场景单薄,关于独居
躺平、社交恐惧等社会关注度高的志愿项目在部分地区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线上优势长材
短用,某些地区将志愿问诊、家居维修等活动照搬到线上云端,却怠忽了数字对接、智能
5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