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98
支援等线上优势。
4. 文明实践资源互异,要素投入失衡
系统资源具有时空非均衡性,时空环境特殊性演化又扩大了资源禀赋差异,带来了资
源要素的异质性嬗变以制约要素投入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文明实践需要资源要素投入作为
前提,实践的精神成果又演化蓄积成新的资源构念,形成资源与文明实践的互驱动力。现
实环境中,区域资源的非均衡性引致文明实践资源出现条块分割,微薄的实践成果又致使
增量缺欠,循环生出新的投入失衡。例如,东部发达地区的文明实践跨步飞跃,而一些西
部偏远地区传统方式难以支撑和维系高质量文明实践绩效;某些地区期许将志愿服务当作
“免费馅饼”,绞尽脑汁占为已有或者为自己 “搭便车”。数字化对于合理配置资源要素、
缩小区间差距意义重大,但区域间数字资源及数字实践差异明显。一方面数字项目资源投
入有限,部分地区由于区域数字资源局限性,导致数字化整合传统非遗、村规民约等存量
资源的力量弱化;另一方面数字项目资源协同虚化,部分地区的 “ VR 场馆”“智慧书屋”
等数字项目分化运行,与融媒体中心等协作机构的关联性、匹配度不强。
5. 文明实践积淀薄弱,区域起步落后
多维历史因素的复合冲击造成部分区域文明实践积淀薄弱,后天异质性的制度变革与
技术迭代又使得起步更加落后。文明实践积淀薄弱所产生的容量不足和叙事陷阱,遮蔽了
文明实践路径,而落后的实践起步又累积了更加难以逾越的历史欠账,进一步制约了文明
实践的价值维系。例如,历史欠账层累成疾,致使部分基层群众在物质方面 “等靠要”,
在精神文明方面 “懒散乏”;干部权责错位失衡,造成有的干部过度干预群众生产生活,
容易让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也使干部常常感叹 “吃力不讨好”,形成中央政策和地方实践
“两张皮”。部分地区试图通过数字化手段弥补历史欠账,缩小区域差距,但收效甚微。
一方面,部分发达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前沿科技提前完成了 “云党课”“虚拟宣传员”等
数字基建工程,而部分地区数字基建落后,难以凸显数字基建对文明实践的协同张力;另
一方面,部分基层文明实践所、站的干部对于数字化手段的认知迥异,一些干部认为数字
化手段过于花哨,排斥和怠慢思维偶发。
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数字化嵌入路径
数字化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是当前数字社会、数字经济的渗透再现以及
现实导向。根据中央网信办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网民用户将达到 12 亿,在线政务
服务用户将达到 8 亿,网上办理率将达到 90%等。 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完成了数字化的初
〔 24〕
级介入或借用数字工具达成了重要目标,但数字化所引起的机制排异反应以及数字工具低
用、滥用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僵滞了运行机制的效能发挥。因而优化数字化介入方式,
提升运行效能与数字化的匹配度显得尤为紧迫。数字化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
既要维系文明实践所成功累积的现有主体结构,又要通过数字化范式在关键节点、运行难
点、实践痛点实现数字补位和赋能,从而实现无缝式、耦合型的优质融合。具体而言,数
字化嵌入运行机制主要是借助通信技术为基础的高技术、新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运行机制
的熔铸和耦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字粉饰、数字花瓶,其直接指引在于破解运行机制难
题以推动文明实践运行机制全链联动,助力实现文明实践目标。潜在意蕴在于以嵌入式吸
纳、接连性扩散的方式凝聚文化认同和递升社区善治,疏通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精英文
化与大众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衔接管径。数字化嵌入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服
务内容、服务对象、实施过程、结果考评等的数字梳理和协同。
(一)文明实践矩阵:赋权增能与跨域协同
6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