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68
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中就强调,要在当前形势下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
纠错机制,与此同时,“担当作为”也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
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聚焦非公企业党员这一群体,首次探索了非公企业党员担当作为的心
理机制,尝试将政治认同、对党忠诚、公共服务动机、担当作为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
搭建起从政治认同到对党忠诚再到担当作为的逻辑链条,并把公共服务动机作为边界条件
纳入其中进行检验,为深入理解担当作为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证据。
从本研究所关注的研究主线来看,非公企业党员的政治认同对其担当作为具有显著的
正向影响作用,假设 H1 得到验证支持。作为包含实践范畴在内的政治态度变量,政治认
同对个体的政治行为具有导引作用被大量研究所证实。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将二者
关系聚焦于非公企业党员群体,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个体的政治认同水平越高,就越
倾向于表现出积极的政治行为———担当作为。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尽管个体所处企业环境
具有非公有制经济属性,但党员群体对其所拥有的党员身份及所在的政治组织,仍旧表现
出极高的认受水平与归属意愿,并由此展现出显著的亲组织行为,即担当作为。
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公民行为,非公企业党员职工所表现出的担当作为,不仅受到其
政治认同水平的影响,同时二者的关系还受到其对党忠诚态度的中介作用,假设 H2a 得
到验证支持。具体到本研究,基于张书维等人有关对党忠诚的维度划分进行检验,结果发
现:自主忠诚在政治认同与担当作为的关系中表现出显著的中介作用,而控制忠诚的中介
效应却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当非公企业党员对所在党组织及自身党员身份具有高度认同
时,会在此基础上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发自内心地愿意对党保持忠诚,进而使其在义务
履行、责任承担上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意愿和更为积极的行为实施;“政治认同—自主忠诚
—担当作为”这一路径,正是对非公企业党员内在政治心理变化过程及其转变为实际政治
行为过程的反映。然而,控制忠诚与担当作为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且中介作用不显著,因为
虽然政治认同也会对控制忠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主要受外界强制力约束而产生的控
制忠诚,其不具有促进个体担当作为表现的转化功能,甚至可能会激起其消极情绪,使其
表现出懈怠、应付等不良行为。
公共服务动机在对党忠诚与担当作为间的调节作用得到了部分支持,假设 H3a 得到
验证。其中,公共服务动机正向调节自主忠诚与担当作为的关系;具体而言,高公共服务
动机水平下,自主忠诚的中介效应更显著。作为一种愿意为公共利益牺牲的利他性动机,
公共服务动机与党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意涵上的一致性,因而公共服务动机较高
的非公企业党员更有可能在对党忠诚的基础上表现出实际的担当行为。但是,公共服务动
机在控制忠诚与担当作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未通过检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自主忠诚
和控制忠诚不同的动因。根据自我决定理论,自主忠诚是个体受情感、信仰等内因驱动产
生的,而控制忠诚是在外部压力、成本—利益分析等影响下产生的。公共服务动机和自主
忠诚都是受内因驱动,两者的互动更容易实现。因此,公共服务动机会对自主忠诚—担当
作为的关系起到加成效果,而对控制忠诚—担当作为的关系并不具有调节效应。
(二)实践意涵
本研究重点关注非公企业党员担当作为的心理机制,对进一步推动非公企业党员担当
作为、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非公企业党
员担当作为是非公企业党建效果的重要体现,且非公企业党员在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和
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未来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时,要更加重视对党员个体
的关注,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激励党员自发、积极地担当作为,发挥先锋模范作
用。第二,非公企业党组织在党建工作过程中,要把党员发展教育与政治心理动向考察结
6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