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36

键。同时根据因果非对称性理念,导致数字政府高绩效建设的原因并非可以直接引至数字
             政府低绩效建设领域进行案例分解。数字政府问题的复杂内在机理使得低绩效结果受其独
             有因素及组合影响,单一要素的匮乏也并非导致数字政府低绩效的根本原因,不同资源条
             件的协同联动作用同样深刻影响着我国数字政府实践。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运用定性比
             较分析方法,从影响数字政府的多重资源能力构因着手,构建数字政府绩效分析框架,识
             别导致地方数字政府低绩效困境的组态路径,进而为我国数字政府实践改进提供参考。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 ( Resource Based Theory,RBT)于 1984 年由 Wernerfelt 正式提出,随
             后经历了由传统资源基础理论到基础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演
             变 ,体现了 RBT 理论由静态到动态的复杂系统适应性过程。该理论的核心内涵旨在探
                〔 14〕
             究组织资源如何导致绩效水平产生差异 ,认为资源主要包含给组织带来优劣势可能的
                                                       〔 15〕
             有形和无形资源两种 ,能力则是多种资源经过配置组合的结果 ,组织长期竞争优势
                                   〔 16〕
                                                                                   〔 17〕
             的产生在于资源与能力的有机互动,即兼具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四种特征的组织资源的有效集合 。但传统资源基础理论受经济性视角的情境制约致使
                                                〔 18〕
             其解释能力及可操性存在局限 ,仅仅依靠组织内部资源与能力无法完全解释产生组织
                                             〔 19〕
             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 。为解决上述问题,部分学者对影响竞争优势的制度体系 、社
                                   〔 20〕
                                                                                                    〔 21〕
             会结构 、参与主体 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治理视域下资源基础理论的适用性拓展提
                                    〔 23〕
                     〔 22〕
             供了成果支撑,该理论在公共部门绩效问题上的应用性也得到了研究认可 。而在数字
                                                                                            〔 24〕
             化转型语境下,Sedera 等 ( 2016)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了数字平台以及企业系统平台如
             何潜在影响组织创新的问题 ,国内学者汤志伟 ( 2021) 、赵玉攀 ( 2020) 等分别从
                                                                                               〔 27〕
                                          〔 25〕
                                                                          〔 26〕
             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识别了开放政府数据绩效生成的条件组态,有效拓展了资源基础理论
             的适用范畴。
                  综合以上梳理可知,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至今,超越了传统资源基础观的资源能力互动
             分析框架已经得到了众多研究的认可,其应用也已更多倾向于探索组织如何通过对资源的
             管理与编排实现竞争优势 ,然而实证研究的不足仍然限制了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 。
                                                                                                        〔 29〕
                                        〔 28〕
             基于此,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在组织绩效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针对影响数字政府绩效
             水平的多重资源及能力要素进行归类,重点探究数字政府内外部资源能力的价值与效用,
             识别导致数字政府建设低绩效的组态路径,分析不同要素组合对于数字政府低绩效问题的
             作用影响,进而为地方数字政府建设提供路径参考。
                  (二)分析框架

                  本研究参照已被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所肯定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能力这一 RBT
             理论基本分类方法 ,同时基于对数据可得性、权威性的考量,共选取 5 项测量指标研究
                                 〔 30〕
             影响数字政府绩效水平的潜在因果路径。
                  有形资源包含财政支持、制度体系两项显在指标。政府的财政资源供给是数字政府建
             设工作的经济基础,制度体系则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政策法律层面的保
             障与约束。数字政府建设根植于整体性治理、适应性治理以及数字治理等理论,以实现服
             务型政府的转型为内在发展目标,这一改革指向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持续投入与系统保
             障 ,更离不开内含政策支撑、标准化建设以及体系架构的制度创新的形塑作用 。因
                〔 31〕
                                                                                                    〔 32〕
             此,地区财政支持及制度建设水平是影响数字政府绩效的基础性因素。
                  无形资源包含公众需求以及府际竞争两项指标。数字时代治理体制改革强调以需求为

                  4 ·  ·
                 3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