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党政研究》2023年第1期
P. 29

神”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动性提供了强劲动力和根本保证。
                 〔 15〕
                 四、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文化基础的实践指向

                  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恒久弥新的过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
             大跨越,标示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阶段,“我们现在是距离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人们怎么想问题,都跟五千年文化
             积淀下来的基因血脉有关” 。要在深化中华文明发展史研究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
                                         〔 16〕
             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强化历史主动性的文化支撑,并在推进中华文化多层次、立体化传播
             中为提振历史主动性提供强大舆论支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赢得更为自信自立自
             强的精神力量。
                  其一,在深化中华文明发展史研究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
             地将 “历史自信”与 “文化自信”并列提了出来,并首次把 “传承中华文明” 作为中
                                                                                                 〔 17〕
             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新中国七十
             余年探索史以及新时代十年变革史中富含的大量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系统构成中国式现
             代化中历史主动性的深厚养料。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凝结与沉淀的治国安邦智慧
             和治国理政经验,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和
             世界意义的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
             文化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发展需求相协调。要在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
             的交融互促中进一步拓展中华文明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研究阐释,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尤其是结合中华
             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客观事实,强化人们对历史和人民在反复比较
             中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实践逻辑的认识,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和坚
             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要以整体视角和系统思维正确认识和把握当
             代中国文化,既要对把中华文化内在要素进行拆解甚至割裂开来的论调进行驳斥,又要旗
             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以及全盘西化的观点,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历
             史主动性的思想底蕴和文化根基。

                  其二,在深化践行 “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转化与创
             新性发展,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传承延续内在规律的现代彰显,也是当代中国语
             境下民族复兴伟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放能量、发挥效能的真切呼唤。近代以来的历史
             表明,仅凭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方面力量难以拯救民族危亡,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
             引领救亡运动。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并未就此消褪,而是在历史风浪的
             锤炼中获得了绵绵不绝的重生力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包
             含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天然基因,有着同马克思主义诸多方面的融通契合之处。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紧密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系统提出的 “六个必须坚
             持”的方法论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合起
             来,在正本清源和守正创新中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换和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生命力激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在时代之
             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
             识,以两种文化的汇通融合接续创造能够回应和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形态和实践
             形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牢牢扎根并更好指导中国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发挥提供正确理论指导。
                                                                                                       7 ·  ·
                                                                                                      2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