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党政研究》2023年第1期
P. 23
历史阶段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表现形态。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 “发展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
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实际上就意在强调文化对激发人民
〔 1〕
精神动能、提振人民历史主动性的价值定位与独特功能。
关于 “历史主动性”的研究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为重要分界点。从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立项资助情况来看,以 “历史主动”为关键词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进行检索,
结果仅两项,分别是 《中国工人阶级历史主动性问题研究》 ( 04BKS025)与 《新时代党
牢牢掌握历史主动理论与实践研究》( 21BKS068)。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界忽视对这个问题
的研究,反而从另一个角度反证了这一选题的价值与潜能所在。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截
至 2022 年 10 月,在中国知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 “历史主动”为主题检索,
共有相关文献 300 余篇,且大多集中在 2021—2022 年。在这些成果中,学界大多基于不
同学科视角和研究背景,重点围绕历史主动性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支撑条件、实践路
径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学理研究和理论阐释。然而细致考察不难发现,既有研究多囿于从
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论、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思辨,没有打破固有的研究格局,且对历史
主动性文化基础的研究尚停留在初始阶段。本文将历史主动性的研究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
的现实语境下,着重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历史主动性中的文化基础,并结合新时
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情势提出提升历史主动性的因应对策。总之,对中国式现代
化进程中历史主动性文化基础的考察不仅是一块未开发的 “处女地”,也是未来学术研究
的又一重要生长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源头活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
人文精神的集合,彰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
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
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千百年发展史上积淀储存了无穷的知识智慧和
〔 2〕
理性思辨,承载着中国人独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伦理规范,更在世界多元文明形态
的交融激荡中锻造了恒久的生命力,最大程度凝聚起各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和
进取意识。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百年现代化求索中愈挫愈勇、奋发奋起,正是得益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赋予的强大精神底气和深厚文化滋养。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主动创造精神。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作为中华文化的可贵精神品质,恒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与
前途命运。西方文化以认知为导向,通过概念演绎和思辨推导建构其文化。中国文化则从
生命出发,并在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活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进而言之,中国
先人的思想深处便内含着主动求新求变的哲学思维。 《周易》中说, “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在近代一些学者的研究和释义中,这一观点通常被
用以表达和阐释改革与创造的精神。纵览历史,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从思想
到器物,从制度到文化,从艺术到科技,创造出了灿烂的历史与辉煌的文明。这种主动创
造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历朝历代的革新变法之中,更深刻地体现在悠久灿烂的中华
文明之中,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开创,从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到明代张居
正改革,从故宫、万里长城、都江堰等伟大工程的建设,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
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进而至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
1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