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党政研究》2023年第1期
P. 20
代化发展的重要理念,使得治理能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行发展的题中之义。当
代社会,是否能取得预期治理成效,以治理效能带动现代化建设走深走实,关键在党,要
将党的政治逻辑与现代化治理逻辑相耦合,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同现代化相适应的党的治
理能力建设。其一,提升党治国理政的制度化水平。以制度建设为核心,走中国式现代化
道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要在掌握时代特征与坚定发展导向的
基础上,把握好 “组织—结构—能力”建设框架,促进党的治理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
互相联动,并依托协商民主、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等机制,将党的建设优势延伸到制度治
理优势,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注入由 “中国之制”迈向 “中国之治”的不竭动力。其
二,提升党治国理政的法治化水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同步推进是党治理
能力建设、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
的主心骨、领路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
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内要做到从严治党、自我革命,“确保党永远不
〔 31〕
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对外要做到规范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管理与运行,确保各事项、
〔 32〕
各流程有序开展,以此强化党的治理能力,从而以健全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其三,提升党治国理政的智能化水平。当前人类迈入数字化智能
化社会的 “基本轮廓”已十分明显,我国也适时开启了 “智能治理”的新阶段,着力将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造新的发展增长点,在这
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将数字技术嵌入现代化治理全程,建立 “互联网 +党建”“互联
网 +政务”“互联网 +服务”体系架构,持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推动数字治
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成效。
(四)实现同现代化相统一的党的人民认同目标
牢记 “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以 “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作为评价现代化的重要尺度, 将 “人民满意”作为衡量现代化成果的首要标
〔 33〕
准,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现
代化建设源于人民又必须回到人民的基本逻辑,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构建 “党
群关系同心圆”,达成同现代化相统一的党的人民认同目标。其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也是 “行动着的群众”队伍扩大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要紧紧依
靠人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摒弃现代化建设中的权力自利逻辑,发挥人民的主体建设力
量,更好地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态;同时也要将处理社会主要矛盾视为现代化建设
主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民意基础和人民力量。其二,保障人民权益。“人民民主是社
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与人的
〔 34〕
现代化共同推进,确保 “人的解放”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
要继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以坚持并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基本要求,践行国家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做到依靠人民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大限度弘扬公平正义,不断
凝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动力。其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
路是一条 “增进人民福祉”的道路, 是全体人民共建现代化事业、共享现代化成果、共
〔 35〕
验现代化成效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与落
脚点,深入掌握人民实际生活需求、工作现状,以为人民谋幸福为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
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又重视精神文明的实现,落实人
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人民幸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有机衔接在一起。
〔参考文献〕
〔 1〕〔 4〕〔 18〕〔 19〕〔 24〕〔 31〕〔 32〕〔 34〕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N〕 . 人民日
8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