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47
必经之路的错误倾向。1881 年,马克思在写给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的信中也谈到了关于
俄国前途命运的问题,认为俄国农村公社 “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
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并认为由此俄国还可能免遭资本主义现代
〔 9〕
性的 “波折”、“灾难”和 “破坏性影响”。总之,当时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由于俄国公社的
特殊性质,其有可能采取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其他道路。同时马克思也指出
了非西方的前工业化国家要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是有条件的:一方面,
必须充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殖民掠夺 “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的积极成果,以实
〔 10〕
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争取民族独立。
我们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马克思晚年的思想转变,明晰他的晚年思想是其早年
思想的合乎逻辑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前后一贯。如果把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思想对立起
来,认为马克思晚年的思想是对他早年或中年思想的否定,是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别
有用心的。总之,无论是马克思早年的思想还是晚年的思想,都是马克思在不同历史条件
下对唯物史观的具体灵活运用,其实质和内核都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对不同的革命形势
下和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下,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路径作出的思考。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方法论启迪
我们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研究,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上。马克
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对我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方法论启迪,在于要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
把握现代性,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中构建现代性。
(一)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把握现代性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共性与个性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固有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现代性同样不例外。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启迪我们,
只有从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现代性,才能够真正驾驭现代性。在唯物辩证法视域
下,个性是指事物区别于他物的特殊性质,共性是指从不同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
性,是体现事物普遍属性的范畴。现代性不仅具有普遍性、共性,而且具有特殊性、个
性。现代性的共性维度表征着自启蒙时代以来那些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
处于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共有的属性,表示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工业文明的根本特
征。具体来说就是生产上的机械化和工业化、经济上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政治上的法治化
和民主化以及思想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现代性的个性维度表征着各个国家和民族根据自
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等因素而择定的具体的现代性方案或道
路。现代性具有共性是由于随着世界历史浪潮的推进,现代性已经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
区的特殊景象,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存在。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现代化浪潮,并且
在世界现代性的图景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相似或相同的现代性现象,产生相同或相似的
现代性追求和现代性路径,也会形成关于现代性的一般规律。现代性具有个性是因为由于
各国国情都具有特殊性,各民族都具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同国家、民族会形成不同的现代性方案和道路,各
国都应致力于建构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性。
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现代性,要求我们既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世界的发
展大势、不断深化对现代性一般规律的认识,又要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中国实际,积极探
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把握好现代性的共性和个性关系问题,还要求
我们积极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现代性产生的优秀文明成果。从历史视域来看,西方国家率先
开启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虽然我国构建的
社会主义现代性本质上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模式,但是二者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
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的现代性目标追求,加之我国走上现代性道路的时间较西方国
家晚,要想真正实现 “强起来”的奋斗目标,就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现代文
6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