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46
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的重要表征。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左右着社会生
活的展开,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
行,人与人的关系被定格在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上。在资本主义纷繁复杂的现代
性危机中,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 “手术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病
理分析,揭示了资本运动中所蕴含的自我否定的因素,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
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三)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指明路径
在 “否定之否定”方面,马克思开始对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思考。对于
这一时代之问,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一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对于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马克思恩格斯用 “两个必然”
和 “两个决不会”的经典论断给出答案。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
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
趋势。这一趋势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
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他们在 《共产党宣言》指出,在资本主义内
部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也在日益尖锐
化,资本主义已经从生产力的解放者沦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洪力必
然冲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桎梏。当然 “两个必然”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自发到来,
它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
伟大和最革命的阶级,担负着埋葬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在 《共产党
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
避免的。” 在对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做出科学论证后,马克思恩格斯又
〔 6〕
揭示这种必然性发生的时间和条件,即 “两个决不会”。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
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的重要论断有两重含义,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
〔 7〕
生产力的发展尚有容纳空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主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从
“两个必然”到 “两个决不会”,体现着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工人运动的实践对资本主义现
代性发展趋势认识的深化,我们要从 “两个必然”与 “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中去理
解资本主义现代性被社会主义现代性取代的问题,不能用前者否定后者,抑或是用后者来
否定前者。
二是以俄国和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可能性。对于跨越资本主
义现代性的可能,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态度,但都体现了马克思在不同历史条
件下对唯物史观的具体灵活运用。在 19 世纪 70 年代之前,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持
“同时胜利论”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会首先爆发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欧洲国家并
同时取得胜利,并认为资本主义现代性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在 《共产党宣言》中谈
到,资产阶级 “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在 《资本论》德文本第一版
〔 8〕
序言,马克思认为英国原始积累的过程具有典型性,是所有国家或早或晚都要走的道路。
但 1871 年后马克思的思想出现了一个 “非西方转向”,由于巴黎公社运动的失败,欧洲革
命陷入低潮,马克思的研究目光转向东方。他通过对以俄国、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国
家的深入考察,也对自己的早期思想进行了理论反思,提出了东方社会通过革命手段,有
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 “卡夫丁峡谷”,以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论断。1877
年,马克思在给 《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谈到,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历史
阶段,走出一条与西欧资本主义道路不同的特殊道路。同时在信中,马克思还批评了俄国
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公式化地生搬硬套唯物史观认为西欧资本主义道路是一切民族
5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