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36
通过各级党组织把政策、决策和服务民众的需求等聚焦于社会治理中,同时引领社会多元
主体协同并进实现特定的治理目标。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一个框架阐释,能够很好
地了解和阐释我国社会治理的特色与特点。首先,通过基层党组织在治理空间的塑造,为
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进,提供组织化、规范化的公共场域,并在治理场域中体现出党的领
导始终在场的政治优势;其次,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一个纵横结构的聚合性治理网
络,健全基层党组织的覆盖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党建的基本功效;第三,通过基层党组织
与社会层面各种治理机制开展 “嵌入式”互动互融,促进治理中各种制度、参与和行动
等进行相互型构,优化协同治理机制,保证社会治理机制有效运转,减少体制机制障碍和
阻力;最后,通过党建引领形成基于公共性的社会整合与聚集,增进社会包容,构建公共
价值目标共同体,提升社会协同治理能力。
搭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框架,还基于如下考虑:一是在社会治理中,党处于领导
和执政地位,是社会治理的主心骨;二是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拥
护与支持;三是引导和带领社会民众通过依法治国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这样一来,党建
引领构成的基层治理框架就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党建引领的多元主体全过程联动。党
在协同治理的各个阶段都始终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党在全过程联动中发挥着吸纳与聚合、
组织与动员和授权等功能;二是党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在资源分配、规则实施中始终坚持正
义观,追求的目标是不仅要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还要促进达成健康有序的稳定状态;三
是积极引导基层多元治理主体基于公共性目标共同转向协同治理,通过治理主体的广泛参
与,促进达成治理共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中国共产党
作为先锋型政党、使命型政党和世界上其他政党存在明显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策
的主导和引领性力量,是政治运转中的 “大脑”,也是社会治理的中枢神经,也正是通过
社会治理实践与经验来验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我们要从学理层面厘清
社会治理中党建引领的独特的社会治理框架模式,明晰中国社会治理的特殊性和发展趋
势,尤其是党组织在社会治理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二、党建引领:在协同治理中的定位及内在机理
以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仅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中重要的实践与经验问
题,也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基于党建引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些比较
成熟的实践做法与经验,同时也结合中国社会治理结构及发展实际样态,深入探讨基层党
建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对党建引领模式、结构与功能等进行政策解读和学理分
析,尤其是对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的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挖掘。只有弄清楚党建引
领的意义和定位,才能确保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协同治理模式建构及功能效应的发挥,真正
构建 “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从学术层面分析,党建引领在社会协同治理中是一个复合型命题,定位为 “党建引
领” + “社会治理”模式。其中 “党建引领”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引领”体现
为在基层治理中的方向性把握、政治性引领、政策性解释宣传和责任性使命担当等;“社
会治理模式”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内容,涵盖多元差异化的基层治理模式,是充分鼓
励各个基层单位进行治理创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参与性和共享性。“党建引
领”与 “社会治理”模式之间不是简单的领导被领导、服从被服从或简单的平行关系,
两者之间表明中国社会治理的特殊内在逻辑关联,也彰显出中国社会治理中 “政党—政府
—社会”三者之间的特殊逻辑关系,在这种逻辑关系中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
5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