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党政研究》2022年第4期
P. 25

邪侈,无不为已”。 在孟子看来,士与民有重大区别,士品质高尚,不为物质条件左右,
                                  〔 12〕
             道德水准稳定。许多知识和权力精英也关心民生疾苦,并做了一些对民众有利的事。但其
             认识源头是认为自己肩负大道,有以先知觉后知的使命和抚育民众的责任。民众在其中只
             是一个等待被关照的角色。当代国家治理显然与此有本质不同,当代治国者来自人民,以
             人民为服务对象。他们自身所具有的较高的能力、素质是服务于人民的凭借,而非居于人
             民之上的资本。当代的治国者当然也应当关心人民利益,体察人民需求,但这种关心是对
             授予自己权力者的关心,是对服务对象的关心。在恪守人民本位的条件下,中国传统治国

             理政思想中,重视自我道德修养、慎独自守、勤政为民,以及天下为公、廉洁奉公、心忧
             天下等优秀成分都可以经过转化之后,成为提高治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有益因素。

                 三、取向转变:从统治到服务

                  取向转变指国家治理在基本方向上的转变。国家治理不仅包括众多具体的治理行为、
             治理活动、治理过程等等,还存在着整体的治理取向。整体的治理取向存在于具体的治理
             行为、活动和过程之中,并起着导向、约束的作用。考察国家治理不仅要分析具体的内
             容,也要考察其整体取向。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国家治理不仅在具体内容上有区

             别,在整体取向上也有区别。对于中国传统国家治国理政经验,既要寻找其中具体的、有
             借鉴意义的内容,更要注意整体取向上的区别,并进行取向上的调整,使之符合当代中国
             国家治理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以统治为基本取向
                  国家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既具有公共性的一面,又具有阶级性的一
             面。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了国家权力,并以公共的名义对全社会进行管理。那
             时,公共权力被少数人所掌握。在这种条件下,国家治理必然以少数特权者对多数人的统
             治为基本取向。“‘统治’是基于强力和人身依附关系的,讲求的是以统治者为中心,它
             的基本逻辑是:‘我命令,你服从。’”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阶级、等级社会,以君主为
                                                     〔 13〕
             核心包括贵族、官僚在内少数人组成的统治集团居于社会的上层,他们掌握着国家权力,
             并进行国家治理。与之相对的是为数众多,分属不同阶层、群体的民众,他们主要从事生
             产劳动,是社会的基础,但缺乏政治权力和权利,是被管理者。此时的国家治理实际是统
             治集团对民众和各种社会、国家事务的管理。这种管理除体现国家公共职能的一面外,还
             明显具有阶级职能。维护统治集团、统治阶层的自身利益,维护等级秩序,保证统治的稳
             定和长期延续,是当时国家治理的主要目标。所以,中国传统治国理政以统治为基本取
             向。当然,此时的治国理政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只是所占比例有限。受此影响,在治

             国理政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反思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也以统治为基本取向。
                  (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以服务为基本取向
                  与传统国家治理不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取向是服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
             步,国家的公共性质也在不断增长,文明性在不断提高,国家服务的一面不断凸显,统治
             的一面则趋于弱化。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阶级属性将完全消失,公共权力将完全复
             归于公共性。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并且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对以往
             社会形态的扬弃。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此条件下,国家的主要职能
             是服务。国家和社会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协作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是社会分
             工关系,而非对立和矛盾关系。因此,服务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同时,中国
                                                                                                       3 ·  ·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