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党政研究》2022年第4期
P. 26

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规定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服务取向。国家治理是党领导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党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我们说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
             产党,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
             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按照党章规定,党
                                                                                     〔 14〕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所以,党领
                                                                                            〔 15〕
             导下的国家治理也必然以服务为根本的取向。总之,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取向是服

             务,而且追求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满意度的不断提升。
                  (三)中国共产党以服务理念改造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
                  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和当代国家治理在整体取向上的差别决定了必须用现代理念改造传
             统治国理政经验。传统治国理政经验包括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两个面向。合规律性表明传
             统治国理政经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治国理政的规律,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能起到一些
             积极作用,取得一些成效。合目的性则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性,中国传统社会治国理
             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所以,面对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除了检验其中蕴含的规律
             性内容是否适合当代社会条件,并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之外,还必须明确意识到其目的性与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大差别,剔除其中的统治取向,而代之以服务取向。
                  当代中国,党和政府都是以服务为取向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为
             人民服务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
             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
                                                       〔 16〕
             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之一” ,
                                                                                                        〔 18〕
                                                          〔 17〕
             “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
             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
                                                                                                        〔 19〕
             即党是旨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政府同样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
             民负责为宗旨。用学术概念讲,我国政府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即 “能够公正、透明、高效

             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政府”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 “建设人民
                                                                    〔 20〕
             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 21〕
                  党和政府的服务取向决定了在学习、借鉴传统治国理政经验时,一定会剔除其中的统
             治取向,而用于改进和完善服务。从而,传统治国理政经验可以脱胎换骨,融入当代国家
             治理,为人民服务。如在统治取向下,治国者虽然能认识到民众的力量,重视民众,但仍
             然将民众主要视为供驱使的对象,是赋税、劳役和兵役来源。在当代中国,人民则是国家
             的主人,是管理者服务的对象。又如在统治模式下,治国理政目标以秩序、安全、稳定为

             主,对社会、经济、人的发展并不重视。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共同富裕
             等都是治理的重要目标。具有可用性的传统治国理政经验在完成取向调整后,就可以进入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获得新的位置,发挥新的作用。例如,民本或重民是中国传统主流的
             治国思想。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民本认为民是国家的基础,如果民这一基础不能稳定,国
             家就会动乱甚至灭亡。要避免这一状况就要以民为本,努力稳定民心这一基础。民本观念
             意识到了人民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以及人民对国家治乱兴亡的重要性。基于对民的这种认
             识,民本思想还包括了一系列旨在安民的政策主张和措施,如均田或限田、使民务农、轻
             徭薄赋、使民有时、轻缓刑罚、以德教化等等。但民本主要体现的还是一种统治取向。不
             承认人民的权力和权利,更多体现了对人民的恐惧,把人民视作财富来源,在对人民生产
                  4 ·  ·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