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党政研究》2022年第4期
P. 24
有公共职位及相应权力的人由普通人经过合法的选拔渠道而来。他们凭借的是自己的品
德、知识、能力、热情。他们是优秀的人,但是与传统社会中高高在上的权力精英有本质
不同。与传统社会多把普通民众视为客体不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实现
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与中国传统社会君权天授、君主是主权者有本质不同。社会主义条件
下,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所以,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本质上是人民对自我及社会事
务的管理。不仅中国传统治理,就是西方治理也做不到这一点。“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
导和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明确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承担
〔 7〕
国家治理工作的官员的权力不是自身固有的,而是来自人民的委托。所以他们必须向人民
负责。而且,在社会主义的、现代的条件下,国家治理工作不再是官员的独角戏。普通民
众也是国家治理的参与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国家治理的众多方面、环节、过程。
民众和政府官员在国家治理中有协商、合作的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路径” 。
〔 8〕
所以,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必然是一种具有人民性的治理。
(三)中国共产党从人民本位出发改造传统治国理政经验
中国传统社会的治国理政和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在定位上的巨大差别说明,在借鉴中
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时,必须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需要。在借鉴中国
传统治国理政经验时,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脱离人民群众,同时要意识到中国
传统治国理政经验的精英本位所具备的局限性。比如漠视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仅从自己方
便出发、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不深入调研仅凭自己的喜好、想象
决策,以及管理上的简单、粗暴等。这些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人民本位相悖离。实际
上,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精英本位的限制,许多优秀的治国理政经验往往停留在观念、
原则、设计上,在实践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有可能走向反面,不仅没有
改善国家治理和社会状况,反而许多时候造成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的混乱。而如果能消除中
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的精英本位,这其中的优秀成分就可以从设想走向现实,更好地、更
充分地发挥作用。
在当代中国,党的领导确保了国家治理思想包括其中从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中汲取的部
分只能是人民本位的。国家的领导者即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
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中国的
〔 9〕
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人
民本位论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 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人民史观,认为人民
〔 10〕
是社会各种财富的创造者、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当代中国的国家治
理同样以人民为本位,“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
发人民创造” 。
〔 11〕
当代中国,无论是处于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还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均以人民为本
位,从而有足够强的能力吸纳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中的优秀成分,并限制、消除其精英本位
及局限性。在经过定位转换之后,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中的优秀内容可以被吸纳到当代
中国国家治理中,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中国传统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并不认为自己
是民众的一部分或和民众是一类人,他们更注重强调自身相对于民众的特殊性、优越性。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
2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