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党政研究》2022年第4期
P. 23
离了原有的体系,融入了现代的体系。这样,现代国家治理中的 “传统”治国理政经验
部分与中国传统社会及其相对应的治国理政经验不仅具有历史的、形式上的联系,还具有
现实的、实质的联系,它的性质是现代的而非传统的。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也在这种转化过
程中获得了新的形态和新的生命力。例如,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目标是大同、小康。其
中,大同是最理想的状态,小康是低一档的理想状态。 大同和小康寄托了历史上中国人
〔 4〕
民对美好社会的想象,大同思想还 “成为中国人民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文化基因” ,但
〔 5〕
受到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康和大同并没有实现。古人设想的小康、大同社会虽然
和谐有序,人们生活安宁,但在今天看来只是一种自然经济下的低水平的社会发展状态。
中国共产党吸收了中国传统中的 “大同”“小康”思想,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将大同
思想与共产主义相连,对 “小康”进行了重新定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 年,中国正式宣告
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中国传统治国经验中作为理想目标的
小康,被中国共产党注入现代内容,转变成了凝聚民心、激发干劲的现实目标。
二、定位转换:从精英本位到人民本位
定位转换指国家治理及其经验在代表谁、为了谁等问题上的转换。国家治理及其理论
和实践经验既有规律性的一面,也有立场性、利益性的一面。所以,在借鉴、运用其他治
国理政经验时,不仅要注重其中规律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其中立场性、利益性的一面。如
果其他治国理政经验的立场和所代表的利益与自己一致,则借鉴起来会比较方便。如果不
一致,则必须明确意识到其间的差异,站在正确的立场、利益上去借鉴。党始终坚持人民
至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借鉴、运用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时也是如
此,所吸取的传统治国经验摆脱了精英本位,确立了人民本位。
(一)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的精英属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特别是教育水平有限,人们的文化程度普
遍较低。此时,受到较好教育、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是少数人,他们是知识精英。在中国
古代社会,知识精英主要是 “士”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士人主要承担着文化传承、文化
传播、学术研究、教育等职能,与后世的知识分子有些类似。 同时,在中国古代社会,
〔 6〕
拥有一定的权力,承担社会管理工作的也是少数士人群体,他们是权力精英。知识精英和
权力精英交织在一起。知识精英通过一定的途径如科举可以拥有权力,权力精英也具有较
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在治国理政上,知识精英为治国理政提供理论依据、思想指导,权力
精英实际实施国家治理。两者结合使当时的治国理政具有明显的精英色彩。社会整体上也
认可精英治理国家。在国家治理上,精英处于主动地位,为数众多的其他普通人则处于被
动地位。此外,对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治国理政的理论反思、理论创造等等,
也主要由当时的政治家、官员、知识阶层完成。社会上的其他人则处于沉默中,或者没有
发声,或者没有被注意到。所以,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主要体现了社会精英的实践收获
和理论思考。可以说,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具有精英属性。
(二)中国当代国家治理的人民性
当代中国相对于传统社会,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人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文
化水平普遍提高。知识分子成为参与社会分工和合作,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依法
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不再是脱离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的高高在上的精英群体。同时,拥
1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