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
P. 76

类史。但是,自然史和人类史从根源上来讲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
             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因此,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界的历史本质上是同一部历史。历史唯物主
             义的第一个问题,就表明了历史何以必然存在,这就需要通过人类的集体劳动来生产历
             史。“与人相联系的自然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人的劳动将人与世界联系在了一
             起,自然界向人而生。” 所有人类的历史不外乎就是整个人类通过自身劳动生成的世界
                                      〔 11〕
             历史,劳动创造了整个全体人类的世界历史,在劳动中生成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因为劳动
             活动是人的生成过程,在劳动中才能有人的生存、人的存在。通过劳动,自然界不再是那
             个孤立的自然界,而是属于人的自然。自然界摆脱孤立的状态从而转化为人的自然界,这
             个过程就是人类历史。因此,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的历史,就是人在劳动中生成的历史,
             就是自然界成为人的自然界的历史。
                  “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中真正将作为自然界的人与人的自然界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表
             达了出来: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见识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
             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
             它是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定是对象性的活动。” 在
                                                                                                      〔 12〕
             传统思维的框架下,人的思维往往逃离不了主客体观念的对立以及形而上学的认识论思维
             框架,或者说是一个基于认识论的思维框架,即我们的思维是从 “我”这个概念出发,
             从而在形而上学认识论的思维境遇中,对主体与其他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思考。而
             马克思恰恰就是提出要彻底突破 “我”这个意义上的概念,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在本体论
             的意义上,而不是在其认识论意义的基础上来讨论劳动是感性或者对象性的活动。而不论
             是对象性的实践、劳动还是其他感性的活动,这些意义上的概念实际上都不是一个建立在
             认识论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它们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一个概念。马克思讲:
             “劳动是整个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人类的劳动在本质上创造了整个人类的社会,社会的
             生活在本质上完全都是通过劳动实践的。” 恩格斯认为,劳动是把握人类历史的一把钥
                                                          〔 13〕
             匙。他们都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劳动、谈实践。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感性活动、劳
             动这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马克思在这里要破除
             的正是 “我”这个主体概念,从而破除主客体关系。
                  “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中
                                                                                〔 14〕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表达具体化了,从这个绝对意义上的精神开始,理念把自身的异在设定
             为异己的对象,设定为一个意义上异己的理念和对象,然后它又清晰地认识到这个意义上
             异己的理念和对象不过根本就是它自身而已,它在自己的异在中就是在自己的旁边,或者
             说它自己根本就是在自己体内。那个异己的对象只不过根本就是抽象的物性而已,它的本
             质和意义只是在于为了证明我的存在。与黑格尔将绝对意义上的精神作为其主体的理念进
             行对象性的活动不同,马克思找到的对象是一个进行精神现实对象性活动的主体人,这样
             一个受历史的条件和环境制约的主体人,将自己的精神本质理念和力量直接投射出来到外
             部,就是精神作为其本质的力量在其现象是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具体显现。这个人并不
             是以自己作为一个传统认识论上的主体去接触、通达在他之外的客体,他是作为对象性的
             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向外外化自身。在这种情况下,它只有把自身对象化为对象,它才能存
             在,它也只能是对象中的存在。可见,设定异己对象的人不是主体而是主体性,这种主体
             性和其设定的异己对象同时存在,倘若一方消失,那么另外一方也会不存在,这样它就把
             我与我之外的物看作是一种具有对象性的关系。因而,在马克思这里,实践不再是一种绝
             对精神外化自身的空洞过程,而是深刻展现为一种现实个人的对象性活动,因为对这个现
             实的个人来讲,它不将自身对象化它也就不存在,它只有把自身对象化为对象它才存在。
                                                                                                       5 ·  ·
                                                                                                      7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