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
P. 45
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
进步。”2021 年 4 月 2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并就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组织保障等作了全局性谋
划,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随着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其认知的不断深化,构建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
局”已经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关键环节,也是实现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突破口,这表明我国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将更注重多元
参与和人尽其责的共同体思维,从而实现治理模式的深度转变和系统优化。 “共享”在
〔 1〕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 “共建共治”的目标及保
障,也是衡量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因此,社会治理成果的共享需要把握好社会治理
的 “投入—产出”和 “权利—义务”关系。基层是整个国家的基石,是党和政府密切联
系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是社会生活的 “微单元”,具有社会利益的发生源,社会矛盾
的聚合源,社会秩序的基础源,社会价值的共生源等特质。 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成为
〔 2〕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成果的共享
就要密切关注和有效回应社会公众最为切实的公共利益需求。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
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
进而更加充实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 “共享”研究主要聚焦在 “共享”
的内容和实现途径这两方面,总体研究情况如下:
第一,关于 “共享”内容的研究。陈晓雪、肖雪认为 “共享”意味着公共利益、公
共价值、公共精神的共享,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物质成果的共享。 郑功成提出 “共享”
〔 3〕
就是要让勤劳者能够致富,现在是勤劳未必能够致富;要让奉献者有尊荣,不让奉献者多
受损;要让公益者受尊崇,不让公益者多吃亏;要让弱者得到有效的照顾,不要让丛林法
则主导人间社会;要让所有人都有合适的途径参与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还要让所有人的
合法权益得到尊重与维护。 马庆钰认为 “共享”就是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改革发展成功
〔 4〕
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江必新、王红霞指
〔 5〕
出,“共享”是指社会治理的治理资源、治理利益和治理秩序 “红利”,由社会成员共同
保有和转化。 可见,大多学者认为 “共享”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有精神、个人价值层
〔 6〕
面的共享,“共享”的最终目的是要全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更加公平、和
谐,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
第二,针对 “共享”实现途径的研究。赵满华提出要建立健全共享发展的 “兜底”
机制、保障机制、分享机制、动力机制,促进共享发展的实现。 刘武根、艾四林认为要
〔 7〕
将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保障基本民生。 夏
〔 8〕
锦文提出,推进共享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政府需要推动自身治理技术创新,实现全社会的
法制治理,营造一个和谐社会,促进秩序与活力的合理均衡,进而培育良好的公共精
神。 何继新、贾慧认为要实现社会发展成果共享需要明确价值界限,促进公共服务共建
〔 9〕
共治共享的公共性回归。 可以看出,学者们认为 “共享”的有效实现,需要政府、市
〔 10〕
场、社会等治理主体围绕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行使职责,为公众营造更好的生活,保障每
个公众的 “共享”。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学界缺乏关于 “共享”的体系化的理论或模式的建构,
对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可持续共享保障机制的探讨有待提升。同时,大多数学者关于
4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