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81
线,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发展动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实
事求是放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当中,放到认识论的运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强调了什
么。认识论的展开是从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回到实践当中,再指导实践,再检验理论,再
进一步升华,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实践与理论互动当中可以清楚看到,实事求是
强调的是从实践当中重新提升理论,而不是强调理论主导实践的环节。毛泽东在这个命题
提出来之前,大声疾呼反对 “本本主义”,即:中国化的问题重在理论创新。所以,实事
求是强调了认识论中理论发展的这个环节,从实践当中检验和再次升华理论的环节。这就
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动力。
对矛盾论的创新发展,则为科学把握中国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方法依据。马克思恩格斯
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基本矛盾之所以 “基
本”,是因为它深藏在社会表象背后,而治国理政除了要把握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之外,
迫切需要妥善处理外化的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 “社会主要矛
盾”的分析方法,并依据国情进行了实践探索。对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赢得战争提供了重要基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促进了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迅速改变了落后的社会面貌;当前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重
要指导。
其次,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中国化。这是因为,只有着
眼中国场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嵌入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之中,方法论的中国化才
有可能真正实现。同样,方法论的中国化其目的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适配于中国国
情,以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共产国际曾经强调社会主义应该推动 “整个运动的国际
化”,“使每一个国家的利益服从国际范围内的共同的革命利益” 。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
〔 15〕
这一框框,实现了革命重心的转移,以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主题的
建构就是:将世界革命的主题彻底转变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上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
立足于中国的现实、解决中国的问题。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创造人民幸福生活,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的历史使命又明显区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中华民族的站起
来、富起来和强起来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完成了站起来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国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系统阐释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问题,毛泽东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
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社会必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去,
否则是不可能的” 。围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革命路线、纲领、
〔 16〕
领导力量、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同盟军等问题,也得以理论化。实践证明,这一理论创新
符合中国实际,引领完成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然
而,对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越
俎代庖解决这一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苏联模式,实践证明生搬硬套并不能产生
好的效果。1956 年,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
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 “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道路”。 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辛探索,邓小平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
〔 17〕
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
0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