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79
起了社会主义运动,如果简单照搬西欧工业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
自身的问题,因此,创造不同于欧洲工业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新的
重大命题。
列宁首先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不同于西欧环境,成功破解了俄国革命一系列新的问
题。列宁的成功在于他超越了那些机械理解马恩本本的理论家,他说得很清楚:“不用说,
按考茨基思想编写的教科书在当时是很有益处的。……不过现在毕竟是丢掉那种认为这种
教科书规定了今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切形式的想法的时候了” 。列宁立足的基点,是俄
〔 6〕
国的特殊性。他深刻指出:“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
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
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
革命,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 〔 7〕
应该说,是列宁首开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先河,列宁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
解决了俄国这样的非西欧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
的飞跃。而这一飞跃,恰恰是建立在重视社会主义革命的民族特性和特殊规律基础上的,
如果只关注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不注重特殊性的话,就不可能有列宁主义,正是在这
一意义上,列宁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称为 “奇怪的道路”。他说:“这场伟大革命是由我
们这些落后的 ‘古怪的’俄国人开始的…… 应当说,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
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 而这一 “奇怪”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
〔 8〕
发展。
给予宏观的历史透视,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时期,其主要的历史
使命就是要深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民族特色上来,创造出能够指导不同民族和国家革命的
马克思主义,列宁已经创造了典范。列宁去世以后,季诺维也夫在其 《列宁主义》一书
中指出,列宁主义是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的具体化和发展” 。这一定位应该
〔 9〕
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颇有价值的。但斯大林认为,这是错误地把列宁主义局限在俄国
的范围内,应该强调其国际性。他指出,认识列宁主义必须 “正确地指出列宁主义的国际
性质,这正和社会民主党人相反,他们认为列宁主义只适用于俄国一国的环境。”他批评
季诺维也夫等人认为列宁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实际情况中的应用”的观点,指出
这是 “把列宁主义从国际无产阶级的学说变成俄国特殊情况的产物”。 斯大林的这种认
〔 10〕
识,强调列宁主义的普适性,抹杀了列宁主义的民族特点,这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长,这种倾向苏共始终没有纠正。
毛泽东 1938 年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
它”,这当然是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但站在更高的视野上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
发展使命的科学破题,开始谱写马克思主义 20 世纪的新篇章,即: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解
决民族化的问题,才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发展。这实际上也是对马克思当年东方社
会问题思考的精彩回应。它精彩就精彩在准确秉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没有把他们立足于西
欧分析的成果上升为一般历史哲学,而是按照马克思命的题目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很清
楚,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解,苏共中央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命题,尽管由于这一因素在刊印时,将之修改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但这并
〔 11〕
没有影响中国共产党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百年的奋斗中创造出毛泽东思
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成果。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必须走民
族化的道路。科学理论的主题和使命,不是由它自身确定的,而是由它应对的时代挑战和
8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