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78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揭示
了最基本的社会发展规律,也开始了人类按照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来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
的新纪元。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建构成
功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展开的进程。这种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属性,恰恰是马克思主义
科学性和生命力的精彩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不会画上句号的,但它有逗号,这 “逗
号”就是它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自然是马克思主义壮丽日出的奠基阶段的伟大作品,它让真
理的阳光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终结了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历史。在人类既往的岁月
中,从来没有一种思想或理论如此深刻地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创造出如此辉煌的社会发
展成就。这当然要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阐明。纵观马恩的理论体
系,他们首先是创立了唯物史观,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剖人类社会的科学武器;继而从剖
析商品入手,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确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主义是合理
的、美好的、永恒的社会制度的谎言,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由此,无
产阶级政党诞生,掀起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波澜壮阔的伟大运动。所以,马恩所
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阶段,是整个人类从蒙昧到觉醒的阶段,开始了先进阶级用科学理
论改造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实践证明,在具体的社会革命中,除了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
规律外,还应该研究和把握不同时空条件下,即不同民族、国家以及不同时代条件下的社
会发展特点和规律,否则,社会主义革命也不能够取得成功。马恩一方面主要贡献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提出和初步阐述了与民族性、时代性相耦合的社会发
展的特殊规律问题。被称为马克思 “东方社会”的理论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实际上,是俄国革命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时代性问题凸显出来。在运用马克
思主义思考俄国革命时,俄国革命者意识到俄国国情不同于欧洲发达的工业国,应该如何
推进俄国的革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俄国革命者曾经写信请教马克思。马克思在同他们的
通信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其中,马克思特别突出地强调了社会主义革命应该考虑
民族特性的问题,毫不客气地批评了那种把自己相关理论泛化的观点,“他一定要把我关
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
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
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
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
〔 4〕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的宗师,但他不仅不越俎代庖地指挥俄国革命,甚至坚
决反对简单地套用自己的相关理论。这意味着什么?显然已经很清楚地表明,马克思已经
把俄国革命同欧洲发达国家的革命区分开来了,意识到俄国革命应该有与自己民族性相吻
合的特色和特殊规律,应该予以新的探索和研究,而不是沿用现成的理论。马克思的这一
态度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回信中体现得十分清楚。 马克思的复信有 4 份手稿,
〔 5〕
第一封手稿洋洋洒洒写了七千多字,还没有写完马克思就弃之不用,再写第二封,也写了
六千多字,仍然在没有写完的情况下再重新着手写第三封,然而也没有终稿。最后的第四
稿是完整的回信,但只有五百多字,不到第一封复信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终稿没有提及到
后来被普遍认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即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命题。尽管
这并不会影响这一命题本身的重大价值。显然,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新的重大命题,不应
该草率、简单地回答。这充分体现马克思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在于它预示了马克思主
义发展新的生长点。现实的情况是,一大波非西欧国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础上逐步掀
7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