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76
的碰撞、交融、整合,由此塑造出这一文化极为突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不仅不排斥其
他不同的文化,还十分善于同它们相处、交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根据
这一突出的特点,中华文化也可以称之为 “和”的文化。
中华文化重视 “和”的价值,对其不仅有丰富的论述,而且极为深刻地将它同社会
发展的内在规律联系起来。最早进行这一论说的典型代表,是西周的史官史伯。西周太史
史伯在分析天下的兴衰成败时,做了一段哲理性的分析。他认为,西周将亡,其原因就在
于周王亲小人,远贤臣,专断一统,是 “去和而取同”。这样是很危险的,因为 “和实生
物,同则不继”。他在 “和”与 “同”之间作了一个重要的区分,认为这从根本上影响事
物的生存和发展。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
裨同,尽乃弃也。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
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
……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
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蛌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国语·郑语》)。“和”在这里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是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的
处事方法和治国方略,与 “同”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是单一的、排他的、自我封闭的,
因此必然 “同则不继”。史伯认为,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方略,导致不同的结果,并深刻影
响社会发展。
“和”不仅仅是思想家的论说,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尚书》把 “和”作为一
种基本的社会管理原则:“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
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
儒家思想很重视 “和”。孔子从个体行为和治国理政两个层面来论述 “和”。从个体
行为层面来说,孔子用它来判别两种根本不同品行的人,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不和”(《论语· 子路》),使这一行为成为君子和小人的试金石。后来朱熹在 《四书章句
集注》中解读孔子的这一思想,更进一步揭示两种不同行为的内在根由:“和者无乖戾之
心,同者有阿比之亲”。从治国理政层面来说,孔子将其作为最为重要的治理行为,强调
“礼之用以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认为这种行为适用于
大大小小各种场合,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行为方式。
儒家经典 《中庸》论述的中庸之道与 “和”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将 “中”与
“和”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加以论述,认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其对 “中和”的论述深入到政治哲学的层面,将其作为居庙堂之高的至上追求,深
刻体现了儒家的治国之道。
儒家 “中和”的立场,不能不说是这一时代宝贵的政治价值观,汉初在诸子百家中
选择儒家学说为主导,这种政治立场和价值观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表面上
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违背了 “和”文化的宗旨,但实际上是利用儒家思想完成
了对诸子百家的整合。刘泽华先生对此有深刻的洞悉。他认为:从汉初开始,各个学派之
间的交融合流已经成为时尚,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陆贾、贾谊、主父偃、公孙弘等,都
是杂学之士,即使是董仲舒,其思想也是以阴阳五行融入公羊春秋等。所以,汉武帝实际
上是明倡儒学,实际兼采百家。 儒学比较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 “和”的特点。
〔 1〕
中国 “和”文化的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对待和借鉴不同的文化、外来文化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这对于整合不同地
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域外的、远
5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