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50
象。不同于西方治理理论中以消解国家而凸显所谓多元主体的作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
权益” 。其三,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为特征。
〔 26〕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是各方面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 27〕
的有机结合,其实际运用的水平构成了国家治理能力。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重把
握二者辩证关系,以推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又以治理
能力的提升为治理体系健全创造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历史经验
理论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先导。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
义国家学说发展完善,为国家建构、发展和治理取得巨大成效提供了必要的思想保障和路
线指引。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创新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进一步发展创新。
其一,国家学说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意识形态性质,“不走改旗易帜的
邪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针对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问题,提出了诸多具有时
代要求和本土特色的理论,其中一些命题和概念虽未现于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却并非是对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的否定。相反,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仍以马克思主义国家
学说为理论基础,其对国家问题和现象的丰富论述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解释范
畴。例如,在国体上,尽管人民民主专政拓展了享受民主的范围,但各阶级依然接受无产
阶级的领导,这实际上强化了无产阶级专政。所构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亦坚持
民主集中制原则。各历史阶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丰富和发展,皆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国
家本质的认知。再者,创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效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所指明的发
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揭示
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夺取政
〔 28〕
权,以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整体转变,验证了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对国家发展规律的认知,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和社会结
构,其革命路线和建设经验也证明了东方国家跨越 “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因而具有
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本身的阶级性,古往今来的各种国家学说还存在一个意识形态问
题。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而言,其把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视为根本原则和
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也是在坚持其意识形态立场的基础上推
进的,并由此得以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取得丰硕的发展成果。在革命时期,甄别不同阶
级的关系和诉求,是探索革命路线、擘画革命战略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制度建构
亦体现鲜明的人民立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 ‘人民’二字,各种
政权机关都要加上 ‘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 。改革开放
〔 29〕
以来,中国共产党 “把人民群众所关注、所关心、所期待解决的社会政治问题作为理论创
新的切入点,以清醒的宗旨意识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过程,旗帜鲜明地解答了一系列关
乎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和根本问题” ,拓展了国家职能的范围、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
〔 30〕
的命题。由此可见,尽管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新的主题、内容、形式等不
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在具体形势下人民主体性的实现方式。
其二,不拘泥于经典作家关于国家问题的个别论断,而是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
说的立场、方法、观点解决实际问题,使国家学说创新呈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一个国
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共
〔 31〕
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为认识国家现象、处理国家问题的指导思想,“决不是因
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 ‘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
中,证明了是对的” 。事实上,由于中国国家规模的广大性、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基本
〔 32〕
9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