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47

展。从内容上讲,人民民主专政中 “人民”在内涵上广于无产阶级,因而享受民主和实
             施专政的主体就并非某特定阶级,而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这一创举归因于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阶级关系的科学把握,准确地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等五个阶级。通过分析不同阶级的立场、力量和诉
             求,毛泽东提出了调解阶级矛盾和实现阶级合作的观点,把各革命阶级之间的关系转变为
             党领导下长期合作的关系。反映到国家建构上,就是将传统无产阶级专政指导下的工农共
             和国转变为人民共和国。“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
             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
                                                  〔 7〕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毛泽东发表了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提出了人
             民民主专政理论,阐明了新政权的性质与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和政策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从辩证处理民主与专政关系的角度出发,继续
             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提出应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除了极少
             数罪大恶极的分子外,对大部分敌人应采取监督劳动和教育改造的方式,以转变其反动立
             场,将其改造成为守法、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民主专政列入
             四项基本原则,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
             上,党中央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拓宽人民
             政治参与渠道;加强专政的国家机器,把专政职能运用于维护社会秩序,严厉打击刑事犯
             罪、经济犯罪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 “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
             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 的有机结合。党中央把握市场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
                                                   〔 8〕
             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出现的形势,在党的十六大上把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
             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
             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定位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此后,因应新兴产业
             发展,中国共产党又从统一战线的视角提出了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概念,并设立相
             应的工作部门和活动机制用以协调、服务这一群体,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拓展了人民内
             涵,扩大了人民民主的社会基础。
                  (三)依据国内外形势需要,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
                  在阐述国家起源问题的过程中,经典作家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阐明了国家产生于普
             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相互矛盾,其本身 “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
             体” 。反映到国家职能上,就是国家具有社会管理和政治统治两种属性的职能。在取得
                 〔 9〕
             执政地位后,中国共产党依据内外形势需要,不断创新国家职能的具体内容和发挥方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人民政权作为主要国家职能,与此同
             时也重视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实施 “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国家
             一穷二白的状态,构筑起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这一阶段对国家职能的把握总
             体上偏重于发挥政治统治职能,甚至一度片面地把 “阶级斗争”作为主要国家职能,造
             成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种种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重塑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把社会主义的本质
             概括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成共同富裕” 。
                                                                                                        〔 10〕
             这一科学理解为转变国家职能发挥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申言之,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权稳
             固、阶级关系和谐的形势下,应主要行使其社会管理职能,以此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强
             综合国力。表现在实践中,就是放弃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
             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充分发挥经济建设服务教育、文化、医疗、保障等社会事业
             的基础性作用。“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
             础的危险。” 并且,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关涉、相辅
                          〔 11〕
             相成的关系。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成为反华势力污蔑社会主义道路、诋毁党的领导的主要方
             式的背景下,把精神文明建设置于重要地位予以推进,实际上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
                  6 ·  ·
                 4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