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48
与时俱进。
在进一步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党中央将政治文明置于同样的高度
予以推进,从而把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发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联系起来。
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完善因而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了充
分发挥这些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
性。” 此后,党中央提出了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强调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
〔 12〕
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由此为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发挥注入了鲜明
〔 13〕
的服务内涵。随着国家职能不断拓展丰富,中国共产党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以社会
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方式协调国家职能不同领域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 “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各领域国家职能相
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及至党的十八大,又再次拓展为 “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职能更为
清晰。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也探索国家政治统治职能的有效发挥方式,提出 “总体国家安
全观”的思路和主张应对社会转型期各类风险的复杂化、交织化和不确定性对国家安全的
影响。“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
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
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
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较之于其他安全观,总
〔 14〕
体国家安全观,注重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
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各领域安全的协调统筹,着力解决
以往国家安全工作中条块分割的弊端。由此为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稳定安全的内
外环境,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阐明国体与政体关系,构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对民主与专制关系的把握使中国共产党得以辨明国体问题的实质
“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资产阶级总是隐瞒这种阶级地位,而用 ‘国民’的
名词达到其一阶级专政的实际。” 。国体对政体具有决定作用,后者是 “政权构成的形
〔 15〕
式问题,指的是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
〔 16〕
而政体代表并维护国体,其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国家政权稳固和经济社会发展。经过长期探
索,中国共产党构建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深化了马克
思主义政权组织形式理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国家权力的来源、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国家
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等一整套制度体系” 。各级人大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在组织活
〔 17〕
动原则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高度的民主为基础”实现 “高度的集中” 。同时,作
〔 18〕
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权力由其产生,受其监督,对其负责。这样
一种关系形态实现了 “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 的要求,避免了
〔 19〕
西方政治制度权力分立原则所造成的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弊端,最大程度地维护人民当
家作主的地位。在制度属性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为体现人民意
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为统一人民根
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提供了保障。
随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化对政权组织形式理论的认知。在
“ 82 宪法”中,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得到强化,全国人大增
设了专门委员会,提升了其职能发挥的专业化水平。各级人大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工
作机制,保证人大代表有效履职和人大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的政治功能,这一方面体现在从治理效能的角度把握人
7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