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49

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西方三权分立制、两院制的特色和优势,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则是将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作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从而
             “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 。
                                                                                                     〔 20〕
                  (五)在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过程中,创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理论
                  考虑到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联合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原则上主张社会主义国家
             采用单一制” 的国家结构形式。在坚持国家独立统一基础上,党中央依据解决社会总问
                           〔 21〕
             题的要求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对中国而言, “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国家统一的现实需
             要、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原则,使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国家建构中采取了单一制的国家
             结构形式。与此同时,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
             本政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在本区域内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事安排、文化教育、地
             方条例制定、地方财政管理等自治权。而这些权力从来源上讲乃是由中央所赋予,是在中
             央统一领导下实行的,其本身并不分享国家主权权力。换言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眼于
             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各民族平等地位和促进民族地方发展,而非出于联邦制下维护地方政
             治实体权力的目的。如此,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这种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补充的单一制
             国家结构形式就呈现出一定的复合色彩,其制度架构和实践成效也为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
             问题树立了典范。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还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
             式理论。由于历史遗留和国际政治等原因,国家统一问题涉及对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
             关系的协调。其复杂程度远高于对其他社会政治问题的处理。对此,党中央提出了以 “一
             国两制”构想解决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差异对国家统一的制约作用。其基本内容是在坚持
             一个中国和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港澳台设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保持其
             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从港澳回归以来的政治实践看,特别行政区所享有的自治
             权不仅高于国内同级别的行政区划,甚至超出了联邦制下自治地方所拥有的权力。这在已
             有的国家结构形式类型中鲜有先例,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结构形式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
             也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国际争端和推动和平事业提供了有益思路。
                  (六)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管理国家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揭露、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矛盾基础之上,提出
             了科学管理社会主义国家的设想。不过,这些科学论述往往带有原则性或预测性,实践中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 。
                                                                                                        〔 2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创造性地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首次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
             的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发展成就和显著
             优势基础上,部署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中国国家治理理论和实
             践升华,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管理国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的新成果,国家治理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为
             理论基础。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现了国家作为 “特殊的公共权力” 的要求,即国家治理
                                                                                   〔 23〕
             必须基于国家特有的暴力机器、法律法规、官僚队伍、核心价值、财政税收等手段和资源
             进行。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必要举措。社会主义国家
             作为 “半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 ,这就需要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改
                                                                〔 24〕
             革与优化现有的生产关系和体制机制,消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弊端,以此实现 “人民
             大众的政治权利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回归” 。
                                                             〔 25〕
                  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基于本土经验而提出,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一,国
             家治理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通过不断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干部体系、价值
             体系、纪律体系,以及调查研究、群众教育、舆论宣传、组织生活等机制,党实现了对不
             同治理环节和领域的有效领导,使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获得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其二,国
             家治理现代化坚守人民立场。国家治理坚守何种立场关乎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和服务对
                  8 ·  ·
                 4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