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31
府信息传播渠道。
(三)信息监管和信息安全制度与机构
目前,负责信息监管和信息安全的部门主要包括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
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等。与上述信息输出
类的制度和机构相比,这一类制度和机构更加注重对信息的管理。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
和平台的发展,信息监管和网络安全成为政治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关制度也逐渐
建立与完善。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前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
2018 年,为加强党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将其升级为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
息化委员会。同时,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调整为由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管理。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不再挂在国务院新
〔 26〕
闻办公室下,而成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从这一系列调整可以看
〔 27〕
出,党中央将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升至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总体来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集党政组织传播、新闻传播 (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
体)、学校文化教育、人际传播等各种传播渠道为一体,囊括意识形态宣传和思想政治教
育、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新闻发布,以及信息监管和信息安全维护等职责的层层嵌套、纵
横交错的传播建制,并且各种传播渠道仍一直处于不断的拓展和完善中。
六、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效应:广大人民的政治认同
在坚如磐石的政治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逐渐形成了以党管媒体为传
播主轴、正向清晰信息为传播内容、政治动员为传播机制和密实建制为传播渠道的整体构
架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以此为特质的政治传播实践,在中国发挥了显著的政治效能和治
理效能,使民众能够深刻地感知到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
增强了心理上的依归;与此同时,政治传播还不断激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公共舆论,
使民众更加主动地参与政治,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政治认同。
第一,政治传播通过作用于民众的思维和情感强化了他们的政治认同。在理论上,民
众对于权力的认同有正当性和证成性两个标准。正当性是回溯性质的概念,从 “发生的进
路”来评价权力,关注权力的来源与谱系。证成性是前瞻性质的概念,从 “目的的进路”
来论证权力的合法性,关注权力的效用和目的的达成。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活动,囊
〔 28〕
括了这两种论证逻辑,秉承以正向、清晰为主的信息原则,对党的权力的发生逻辑、效果
逻辑和价值逻辑进行描绘和论证,并借助人际交往、组织渠道、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各类政
治传播渠道全面展开。
首先,从权力的发生逻辑入手,借助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详细描绘出近代以来中
华民族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各阶级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仍失败的
原因,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党领导人民展开革命的必要性和历史贡献,使民众在
历史发展的谱系中理解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知和认同。其次,从权力的效果逻
辑入手,借助 GDP、CPI 等具有象征性的经济指标和发展叙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
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方面全方位的发展成果予以清晰、明确的展示,进一步加深和
强化了民众对社会经济进步的感知,激发了民众对党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治理腐败方
面显著成效的认同。最后,从权力的价值逻辑入手,通过意识形态宣传和主流价值塑造来
加强民众的政治认同。就前者而言,通过传播与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勾勒共产主义
社会的美好蓝图,不断强调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的使命特性,来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加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制度的认同;就后者而言,借助政
0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