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29

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党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念和
                                                〔 22〕
             描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不断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鼓舞民众投身于革命之中。在
             这一过程中,不仅民众被动员起来积极参与革命,而且中国共产党也逐渐获得了革命的主
             导地位,赢得人民的支持和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动员机制被持续运用至社会主义建
             设中,用来重新建立政治秩序和塑造社会价值系统。党和国家将长期计划和短期动员相结
             合,通过宣传阶段目标、不断树立典型、生成动员口号和召开鼓动大会等方式凝聚民众力
             量,贯彻党的政策,使民众投身于镇压反革命、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等活动之中。改革开放后,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历久弥新,
             仍然是党和政府激发社会参与意识、以举国力量实现阶段目标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
             点,尤其凸显在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环境治理等事项之中。
                  发展至今,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动员主要是作为常态下政治信息流通的补充和
             完善。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动员主体,运用于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突发公共事件之
             中,以快速地号召和凝聚人心,最大化地激发支持和参与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合
             理地运用政治动员,愈来愈成为国家治理的有效制度。在常态下的政治传播中,由于行政
             科层结构潜在的思想保守、行动力低下等痼疾,信息传播很可能遭到延缓、扭曲或遗漏,
             而政治动员则能够有效弥补常态下信息传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较短时间内保证信息的快
             速强力传播,满足特殊情境下对民众参与热情、社会力量支持的需求。换言之,政治动员
             在特殊情境下能够凸显出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制
             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随着媒介技术和媒介环境的跨越性发展,政治动员在主体、方式、场域和议题方面也
             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与政治传播制度化发展相契合,我国以党和政府为主体的政治
             动员也逐渐朝着专业化、技术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在过去,政治动员常常被视为一种非
             制度化、强随机性的行为过程,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以及政治传播制
             度化的发展,我国的政治动员与科层制信息流动相互依赖、配合和制约的关系增强,向有
             组织、有计划的更加成熟的行为过程方向发展。其次,政治动员的场域得到拓宽,以社会
             为主体的政治动员活动增加。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目前主要形成以现实生活为场域的政
             治动员和以网络社会为场域的网络政治动员两种形式。传统的现实政治动员就是上述的主
             要以党和政府为主体,依据党群网络组织、借助大众新闻媒体展开的激发共同情感、获取
             思想认同和行为支持的过程。而网络政治动员,则是政治主体通过网络空间对信息的发布
             和情感的激发,其中,动员主体既可能是权威当局和政治精英,也可能是普通民众;社交
             媒体以及各大互联网平台则是主要传播媒介。与现实政治动员相比,网络政治动员融合了
             网络社会与政治动员的特性,不再受限于物质资源和时空条件的束缚,不仅参与主体与动
             员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当然,网络政治动员也给我国政
             治传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五、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渠道:密实完善的宣传建制
                  建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横纵贯通的政治传播渠道,形成了密实完善的宣
             传建制。主要由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机构、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与机
             构,以及信息监管和信息安全制度与机构所组成。其中内嵌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
             播、互联网传播等多样化的传播渠道。现在,这一系统还处于持续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中。

                  (一)意识形态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机构
                  8 ·  ·
                 2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