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20

践需求与引领时代方向中不断塑造、建构和丰富发展格局的理论新内涵。
                  首先,新发展格局在强调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国际大循环的作用,以
             求实现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二者的双向互促。新发展格局的这一认知,实现了对以往
             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的理论发展。新
             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故而只能选择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由政府
             主导来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尽快完成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新发展格
             局则实现了对这一发展模式的超越,具体表现为:其一,虽然二者都特别强调国内市场对
             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它们也存在着极大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基础十
             分薄弱,加之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等现实障碍,无论是从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来看,都
             只能一心一意、自力更生地进行经济建设;而现在的中国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善好生活需要,就要依循大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充
             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强大内需潜力。所以新发展格局中对于国内市场的着重强
             调,不仅是基于外在环境变化的压力,也是内部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更多的是一
             种顺势而为、主动选择。其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发展格局更为重视工业化发展目标
             的实现,农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只是围绕工业而为之服务;新发展格局所指涉的已不仅仅
             局限于工业化的实现问题,它强调的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新
             四化”同步发展,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全面性和整体性,实现了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
             展格局研究范畴的超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调结构、促改革的基础上,明确了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
             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思想,开启了外向型经济探索之路。通过 “利用我
             国劳动力充裕的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实行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等方
                                                                                                    〔 23〕
             式,我国逐渐融入世界分工与交换体系中。21 世纪伊始,中国成功加入 WTO,意味着外
             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的全面形成。与这一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相比,新发展格局实现了对它
             的理论超越,具体表现为:其一,虽然二者都论述了国际大循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但新发展格局更为重视国内大循环对经济发展的极大促动力,它在强调增强中国经济
             自我循环能力的同时,也倡导推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以高质量的开放来实
             现高质量的国际大循环,并以这种高质量的国际大循环来激发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潜能,以
             实现二者的互促互进。其二,虽然二者也都特别强调改革开放这一基本思路,但不同的
             是,1978 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是在由点及面的试验中不断摸索推进的,
             而新发展格局则立足于已有的改革与开放等实践经验,实现了对之前发展经验的历史超
             越。比如,针对新发展形势所提出的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并不断深化经济
             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等新的
             发展要求。其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挥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以及引进外资、
             技术等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奇迹。但由于这种发展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替代
             性,所以不可能实现长久的发展。而在新发展格局中,特别强调了 “创新”这一要素的
             内在激励作用。与之前的劳动力、资源、外资等增长要素相比,创新明显需要更强的自主
             性,也具有更强的可持续发展性。只有实现了核心领域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才能摆脱长
             期以来的对外技术依赖,创造出除了人口红利以外更大的发展潜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而,我们应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
             发展的战略支撑” 。
                                〔 24〕
                  其次,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新发展阶段、禀赋条件、内外部发展环境等各方面变化所作
             出的主动理论选择,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创造。从当前国内经济

                                                                                                       9 ·  ·
                                                                                                      1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