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16

问题,从马克思对社会资本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全面分析,尤其是他对第 I 部类和第 II 部
             类中不变资本 ( C)、可变资本 ( V)和剩余价值 ( M),所进行的数量、比例以及发展顺
             序的详尽论证,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平衡生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中各
             发展主体及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其实质就是要解决好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问题。
                  首先,从经济发展过程的整体结构来看,生产、消费、分配、交换 (流通)构成了
             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四个环节能否实现内部自洽、有序发展,直接关涉到经济循环能否
             顺畅进行。在四环节中,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决定因素,“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
             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消费、分配、交换等
                                                                         〔 2〕
             对生产也会有反作用,“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消费在观念上
                                                                                       〔 3〕
             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
             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
                                                                                                        〔 4〕
             具体到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活动的研究时,马克思着重论述了生产才是资本得以增殖、
             资本主义制度得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生产才能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殖,分配、交
             换和消费则只能影响价值实现或参与价值转移。因而,生产才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社会
             财富增长的源泉。
                  其次,从促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素来看,马克思认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相互作
             用,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就劳动力而言,“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能产生比
             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 ,若想要劳动力 “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
                                                   〔 5〕
             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以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就资本而言,资本是决定着资本主义
                                       〔 6〕
             经济一切范畴的 “普照之光”,是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投入规模直接决定生
             产与再生产活动的规模;就技术而言,马克思主要论述了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生产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极大提升,并强调 “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
             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 7〕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等。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劳动力所具有的 “特殊使
                                     〔 8〕
             用价值”,即劳动力在生产活动中可以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因而
             劳动力是资本得以增殖、资本家得以盈利、资本主义制度得以运行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最后,从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来看,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正任务是建成
             世界市场 (至少是一个轮廓)和确立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在此基础上,他一方
                                                                                 〔 9〕
             面论证了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市场,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满足,
             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联系和交往成为必然,人类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另一方面,他
             也揭露了这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主导下的经济发展格局,本身就暗含资本自我增殖与自我
             毁灭的矛盾对抗 ,而这种矛盾对抗也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由此 “资产阶级社
                              〔 10〕
             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 。马克思在这里的论述,
                                                                               〔 11〕
             已经明确了政府宏观调控对于经济长久持续发展必要性的基本思想,并在之后关于共产主
             义社会的蓝图设计中,得以延续及实现新发展。
                  如果我们把新发展格局与马克思关于发展格局的理论说明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一方
             面新发展格局继承了马克思的发展格局思想,如有关经济发展过程中整体结构及关联性分
             析,尤其是对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的适配性探究;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也实现了对马克思
             发展格局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创造和新发展,如强调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
             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国内大循环与国外大循环的双向互动及其对经济的极
             大推动力等。新发展格局在继承马克思发展格局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理论新发展,
             这些理论创新,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5 ·  ·
                                                                                                      1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